数据报告/
DIY手工坊进商场,生意真的更好做了吗?
DIY手工坊进商场,生意真的更好做了吗?
2016-10-15
商业品牌
新业态
DIY手工坊
DIY手工坊进商场,生意真的更好做了吗?
报告作者:
车洁舲
图表设计:
王方宏

肖潇最近正在忙着张罗新店的开张。她创办的“千阳森活馆”是上海一家经营园艺、花艺类DIY的手工坊,主要的DIY内容为镜中压花与微景观。前者指将花卉加工脱水,结合粘土制作,贴于双面相框中;后者则是将植物、营养土、其他小配件等通过一定的设计摆置于玻璃瓶中,形成艺术品。

这已经是千阳森活馆的第3家分店了——此前的两家分别为2011年开业的大学路店与2015年开业的大悦城店。

在大众点评上,这些门店都被归属于“DIY手工坊”这个大类。这个包含了“画幅油画”“烤个蛋糕”“做个压花片”等诸多场景的业态,已有十多年的历史。截至今年8月,上海共有1146家DIY手工坊门店。烘焙、陶泥与画室是其中最为传统的三大门类,而“千阳森活馆”所属的园艺类门店近两年的增速超过了100%,追赶势头强劲。

作为一家DIY手工坊,能在上海开出3家分店并不常见。2013年开始,各地的DIY手工坊都进入了爆发增长期,但大部分的增量都以独立门店的形式存在,能做成连锁店的并不多。“这不是一个生活必需品”,肖潇说,消费场景相对低频是这个行业的困境所在,此外固定资产投入大、回报率低也是受限的一大原因。

每天光顾千阳森活馆的客人中,多为亲子、情侣、闺蜜这样的组合。在这些人群中,大约只有20%-30%的顾客是回头客,这也就意味着,大部分的客人都是第一次来,又或许,下次不会再来。

这种现象在以“学艺”为主要目的的烘焙类门店更为突出。伴随着各式菜谱的流行以及家庭厨具的完善,越来越多的家庭主妇开始实践烘焙DIY——在自家的厨房,而不是街边的DIY店。烘焙爱好者屠菡家的厨房里,桌面式烤箱、KitchenAid Pro 6、Blendec料理机、手持三合一搅拌器、手持打蛋器等大小工具一应俱全,至于教程?屠菡表示看书和杂志就够了。

见证了门店分布从无到有、从有到密,肖潇感受到,DIY市场的供给在大幅增加,但用户需求增加的速度并没有赶上——竞争正在变得激烈。

2015年下半年,已在大学路稳定经营了4年之久的肖潇开始酝酿转型。具体的策略是:突破以预约制为主的纯DIY模式,在此基础上增加零售业务。于是她决定:把门店开到商场里去,有更多人流、也是零售最集中的地方。

这就有了第二家门店,大悦城店。

其实美罗城、芮欧等商场也向肖潇表达过邀请加盟的意愿,她最终选择了上海大悦城,主要是因为“合适”。这个中粮旗下的商业综合体明确定位于18-35岁的年轻女性客群,这是肖潇最为看中的——正与千阳的目标客群相匹配。

上海大悦城的一大特色是屋顶的摩天轮。在上海大悦城总经理助理兼运营部总监魏璞看来,摩天轮不仅是地标,还能起到把客流往高楼层拉、与其他商业业态发生互动的作用。在匹配摩天轮做特色商业时,商场的招商团队通过调研发现,手作类业态正是目标客群喜欢的业态,那些来摩天轮享受浪漫的情侣、闺蜜也更渴望在商场里获得丰富的互动体验。最终,团队在商场的8楼——通往摩天轮入口的楼层上,设置了一条“手作人街”,它包含了皮具、纸品、饼干、首饰、油画等各类DIY店铺。 

聚集带来的最明显的效果便是客流的增加。DIY店聚集在商场,不仅可以共享商场本身的人流,也可以在DIY店之间共享人流,肖潇对此感到满意。目前含“千阳森活馆”在内,上海大悦城共有17家DIY手工坊。

追求聚集的人流是DIY店从诞生开始就专注的事情。在上海,约有60%的DIY店落址于市级或区级商圈。

商圈多围绕商业主体空间而形成。这些年,从传统的四川北路线性空间到上海大悦城这样集合了零售、餐饮、休闲娱乐等多种业态的购物中心,商业主体空间的形式更新了,顾客的消费行为也同步改变。

将零售的比例降低,把更多的空间让位给餐饮、娱乐与休闲已是目前商业综合体发展的大趋势。而在这其中,体验业态的品质成为了各大商场间角力的主要筹码。除了大悦城,上海还有不少商业综合体在积极引进DIY手工坊,在引进种类上也有了明显的细分。一般来说,商业规模在8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购物中心主推高端精品手作,而社区级别的商业体则更关注于日常生活的DIY,例如亲子手工、园艺插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