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为什么说上海的文化地图,可能是最接近理想城市的?
为什么说上海的文化地图,可能是最接近理想城市的?
2018-08-25
文化旅游
演出
新旧空间
为什么说上海的文化地图,可能是最接近理想城市的?
报告作者:
卓宇晶
图表设计:
王方宏

本报告为

新一线城市研究所与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合作的

上海城市气质报告

第一期

离乌镇戏剧节还有两个多月,莫莫已经迫不及待地把新一酱拉进了刷剧小分队微信群。莫莫住在远离市中心的杭州西溪一带,对于热爱戏剧和展览、喜欢到城中新鲜地标打卡的她来讲,杭州城西“实在是太无聊了”。她很羡慕上海的朋友们可以在电影节一周内刷上10场电影。

上海确实更“好玩”一些。新一线城市研究所对豆瓣的同城活动数据做了统计:从2017年7月到2018年6月的一整年时间里,共有11144场音乐、戏剧、讲座、沙龙等文化创意类线下活动在上海举办。这个活动量的数字大概是北京的80%、广深两城各自的1.2倍,也是杭州的3倍多。

上海的这1万场活动分布在超过2700个大大小小的活动场所里。这些文化空间承载了上海年轻人群体的文化生活,也是这座城市中新锐文化最集中的地点。

在新旧文化融合发育已经到了一定程度的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完成了数轮对城市中既有空间的改造开发,那些有历史积淀又足以满足年轻人好奇心的地点遍布全城。热衷于城市活动并愿意为了设计感排队的那群人,永远不愁在上海找不到新冒出来的新地标。

在纳入新一酱统计的最近一年里,上海举办活动次数最多的50个活动场所里共进行了3703场活动。与杭州和成都相比,上海的专业艺术场馆活跃度更高,这50个地点中,美术馆和剧场、音乐厅占了40%,其余场馆中购物中心的占比也相对偏少。而成都的美术馆和博物馆的商业化美术展览活动并不多,非常倚重核心商圈内的生活方式书店、购物中心和商住楼来带动文创氛围。

衡量一座城市的创业氛围时,新一酱不仅会看它的独角兽公司数量,中小型创业公司的聚集度同样重要。而当我们需要衡量城市的文化氛围时,也是一样。

在上海,文化创意类线下活动在城市内更倾向于分散开展,上海最活跃的50个活动场所举办活动次数约占总量的33.2%,杭州和成都50个头部场所的活动次数占比都超过了一半。头部效应越低,说明活动场馆的多样性越好。过去一年上海有346个场所举办了6场及以上的活动,更多具有活力的中小型活动场所展现出了上海城市活动空间的生机。


上图中,新一酱把这些活动场馆按举办活动量多少进行分组,并统计了城市活动量在不同组别的分布比例。上海活动量呈基本对称的V型分布,举办50次以上的头部活跃场所,与只举办1至2次活动的场所,各自承载了这座城市里超过20%的同城活动。

成都有近33%的活动集中在一年举办50次以上的地点,同城活动更集中在头部场馆里,每年举办1至2次的非专业场地则没有那么活跃,对城市文化活动承载比例比沪杭低了4到5个百分点。而杭州的头部场所相对弱势一些,活动场地类型也更多样化,这使得它的活动频次分布更加均匀。

拥有数量庞大并且类型多样化的可供活动场地,强势的头部专业活动场馆和活跃的中小场馆并存——仅从豆瓣同城活动数据,我们已经可以粗略地观察到上海城市空间的文创活力。

上海为什么有趣?新一酱把更多数据加了进来,试图更好地描述上海城市文化空间的活力所在。

新一酱进一步选取了上海的6142家咖啡馆、1488家DIY手工坊、500多家不卖教辅的书店以及豆瓣同城活动地点,放在一起观察它们的人气和地理聚集度,以此结合用户行为和生活方式类商业的选址,综合考量不同区域的文创活跃度。

从它们的地理分布密度,可以计算出上海每个500×500米地块的“新锐文创活力值”。

人民广场以东的区域美术馆云集,外文书店等老牌文化地标支撑着福州路的文化地位;静安寺商圈汇聚了众多优质咖啡馆;重庆南路是上海独立音乐迷必到之地,它西面的衡复历史街区藏着各种生活方式书店和剧场,这些都是计算结果中上海文创活力值最高的核心区域。此外,上海电影节的主场上海影城,独立书店衡山和集所在的衡山路-华山路一带,也是浦西最活跃的活动聚集区。

除了和上海的核心商圈范围高度重合,新锐文创最活跃的这些地点的另一个共同点,是都足够有“腔调”、有生活气息。

新一酱搜集了最能代表上海城市海派风貌的历史建筑位置,再把上海的馄饨、包子、生煎、锅贴铺、老面馆和白斩鸡店等最具上海市民传统生活气息的小吃铺投到地图上,以此来观察城市中新锐文创活力和传统文化积淀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