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十五年的星巴克选址数据背后,能够看到怎样的城市扩张逻辑
十五年的星巴克选址数据背后,能够看到怎样的城市扩张逻辑
2018-07-07
选址
星巴克
十五年的星巴克选址数据背后,能够看到怎样的城市扩张逻辑
报告作者:
沈从乐
图表设计:
王方宏

商业资源是否有一天会在城市中停止扩张?

至少在目前的中国城市中,还没有人担心这个问题。处于成长势头中的商业和消费品牌,仍在进一步扩张它们在这个巨大的潜力市场中的门店网络。

从城市商业发展研究的角度看,不断变动的门店选址数据是非常重要的素材。它在宏观层面上可以指示城市对商业资源的整体吸引力——新一酱每年发布的《中国城市商业魅力榜》中就有部分指标基于这一逻辑而设立;在城市内部,一家品牌选择在哪里开店,也同样具有商业空间格局上的标识作用。

最近沉迷于这些数据中的新一酱,尝试用品牌的门店选址时空数据来复盘我们的城市商业空间是如何一点点扩展出来的。今天的例子用到的是星巴克。

截止到2018年上半年,星巴克在中国内地进入了145座城市,总门店数量已经达到了3362家。其中门店总数超过100家的城市已经有了7座,数量最多的上海已经开出了663家店。

根据星巴克最新一次公布的开店计划,它将在2022年9月前使得中国的门店数量达到6000家。这也意味着,星巴克从2015年开始在中国市场实施的每年近500家店的扩张速度,还将至少持续5年。

新一酱这里先不讨论星巴克的这个决策与中国咖啡市场正在发生的诸多变化之间的冲突,以及星巴克近期在全球财务数据上显示出的增长疲软,而是想从这家被外界认为在选址上慎重且有效的连锁型企业过去的门店决策上看出它对中国城市商业空间的理解。

对于餐饮/咖啡这样的行业来说,门店选址都会有增量区域与存量区域的两种考量:一是在目标客群聚集足够多的新兴区域开店,占领并扩张新的领地;另一种是在已有门店覆盖但仍有大量需求的区域加密门店,不过前提是新开的门店不会成为老店的竞争对手。

“在中国,我们专注于在所有门店增加交易量。星巴克在新城市里的新门店的销售还得跟上,而现有门店也要避免竞食效应。”星巴克巴克总裁兼CEO Kevin Johnson在最近的采访中也提到了类似的逻辑。

通常来说,一座城市中的门店越开越多,自然意味着门店之间的距离会逐渐缩短。新一酱计算了8座城市中所有星巴克与它们各自最邻近门店之间的距离。

在北上广深,都有若干对星巴克存在于同一栋写字楼、商场或是其他建筑物中,它们之间的距离会小于100米。而在成都、杭州、苏州和宁波这样的新一线城市中,星巴克之间则至少会保持200至300米以上的“安全距离”。

上图中,新一酱取了8座城市中这些最邻近门店距离的中位数在连续十年的变动值。从2008年到现在,除了深圳,7座城市的最邻近门店距离中位数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当前这一中位数最低的是北京,在那里,一半以上的星巴克距离周边最近的星巴克的距离都小于346.9米。

至于深圳的最邻近门店距离中位数增加的原因,是最近五年大量新增的星巴克门店都孤立地出现在龙华、龙岗、宝安、盐田等外围区域。

但星巴克与星巴克之间的最近距离只能反映门店在一个方向上与其伙伴的关系,因此新一酱进一步在空间上用泰森多边形模型计算了每家星巴克的服务面积(关于泰森多边形的计算原理看这里)

考虑到泰森多边形衡量的是星巴克与它周边所有邻近门店之间服务边界,这里我们直接简单地用数字定义,若一家星巴克的泰森多边形服务面积小于以所在城市“最邻近门店距离中位数”为半径的辐射区面积,则这家门店就属于城市中只服务于小范围人群的“渗透型门店”。

上图中显示了这些“渗透型门店”在城市中的位置,它们大多位于城市最市中心的地带,少量位于区域级商业中心,整体上占到各自城市门店数量的20%至30%左右。

而“渗透型门店”的开业时间看,开业时间较早的星巴克门店中有更大比例已经随着周边门店的增加成为了渗透型门店。这些门店持续存活下来,说明它们能够在相对较小的服务面积中依然维持不错的经营业绩。

你也能在最近几年新开业的门店中找到一些渗透型门店,它们通常都与早年开业的渗透型门店相邻近,并且相比来说,更像是一种策略性的提前布局——只有对一个区域的消费人群和需求有良好预期的情况下,才会考虑在已经达到标准服务面积的区域里进一步加入新门店。

为了观测这种策略性布局是如何逐年展开的,新一酱单独拿了上海现有的663家星巴克,将它们按开业年份整理好,展开更细致的时空分析。

上图是静安寺的星巴克门店以及它们的辐射范围在2003年至2017年之间的变化,它有些跳跃,因为在2003年至2012年的十年之间,狭义的静安寺商圈里一直只有2家星巴克,于是我们就没有把中间的年份放进来考虑。

图中浅绿色的部分是每家星巴克的辐射范围。这里新一酱综合了两种服务范围算法来考虑一家星巴克的理论辐射范围:若以门店为圆心,一定距离为半径画圆(缓冲区算法)作为服务范围,会不容易界定两家邻近门店之间的服务分界;若只是画门店的泰森多边形,又会只考虑门店之间的关系而缺乏对门店只在一定距离中存在有效辐射的考虑。

因此,新一酱决定为每家店的泰森多边形和“1个标准缓冲区(以上海最邻近门店距离中位数为半径的圆形)”取交集,来划定一家星巴克理论上究竟存在着怎样的辐射范围。

静安寺是典型的星巴克愿意为这里足够的商业资源和人流汇聚而不断加密门店的城市中心区域。从辐射区域的地图上看,其实在2013年,静安寺的星巴克整体辐射区域已经固定下来,后面几年新增的门店都是在切原有辐射区域的蛋糕,甚至在恒隆广场、越洋广场、静安嘉里中心等商业综合体中,星巴克愿意连续开两家门店来共享客流。

到2017年,狭义的静安寺商圈里的16家门店的平均辐射面积只有0.113平方公里,它相当于一个半径为190米的圆形区域的面积。

星巴克门店在张江的扩张更能看出它对于城市新崛起区域的理解。在2007年,星巴克在张江开了两家店,一家位于靠近张江高科地铁站的商场内,一家位于当时已经运营相对成熟的张江药谷二期园区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