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深圳是否会比上海更先建成全球科创中心?
深圳是否会比上海更先建成全球科创中心?
2018-06-23
创新
未来可塑性
深圳
深圳是否会比上海更先建成全球科创中心?
报告作者:
毛怡玫
图表设计:
王方宏

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一套对中国城市的排序。

在新一酱的运算法则中,上海是《2018中国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排名第一位的城市,它的商业魅力首次超越了北京,也改写了“北上广深”的传统格局。

但在综合的商业魅力数据中,上海始终在“未来可塑性”这项有明显的弱势。从得分看,它拿到了230.19分,比北京的324.98分低了将近100分,而与第三名深圳的差距则不到60分。并且排除城市规模、消费成熟等明显优势项后,上海在创业指数和人才吸引力上对深圳领先优势已很微弱。(具体数据点这里查看)

这也符合大家的直观感受。在很多创新与创业领域的朋友看来,要做一番事业首选的城市是北京,第二是深圳,上海能不能排到第三还不一定。甚至还有人说,越来越“宜居”的上海将可能会成为越来越创新的杭州的后花园。(咳咳。)据新一酱了解,尤其是在无人机、智能设备制造等酷炫的新技术领域,上海作为择业城市的选项似乎已经被排除在外了。

就在2017年年底,新公布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还在上海原有的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四个中心城市定位之上,增加了“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第五个中心。通常来说,一座城市政府修改其关于城市定位的描述,要不是已经对自己在该领域的实力非常自信,要不就是看到了明显的短板,需要大声说出努力目标,以便紧接着倾斜更多政策和资源。

新一酱无意于在此评判城市经营者的策略,只是想再多比较一些数据,看看上海与深圳在科技创新领域的竞争是否已有定论。

其实单单看创业公司的数量,上海有16850家,比深圳多1724家,仅次于北京。并且上海的创业公司所获得的总融资金额达到了深圳的2倍,对于创业公司数量处于类似水平的两座城市来说,明显上海创业公司的质量整体更高一些。

但创业公司只能代表科创主体的其中一部分,新一酱在这里又做了一个新定义:“优质本土公司”,它涵盖了一座城市中所有的上市公司、高新企业以及融资额超过1亿元人民币的公司。如果比较优质本土公司的数量,上海比深圳少1240家,其中的显著差异在于深圳的高新企业数量,比上海多1532家。

高新企业是每年由科技部主导认定的具备高新技术、拥有核心知识产权、重视研发投入和活动的企业。由于认定要求严格,它们的集聚程度相比创业公司数量更能在一定程度上衡量一座城市的创新能力。

2015年之前,上海和深圳每年被新认定的高新企业数量还比较相近,从2015年开始深圳每年新认定的高新企业数量超过上海,并在此后两年数量激增,将上海和深圳的差距越来越大。到2017年,深圳新认定的高新企业数量比上海多出了60%。虽然整体来看四个一线城市每年被新认定的高新企业数量都在稳步增长,但上海却是四个城市中增长速度最慢的。

回头再来看下创业公司在城市内的空间分布。

深圳创业公司在地理上的聚集程度相比上海更高。新一酱把深圳和上海的创业公司投在地图上,用同一套核密度计算方式观察这两个城市500×500米区块内创业公司的聚集程度与分布情况。深红色是创业企业密度最高的地方——深圳的创业公司呈现多创业中心分布模式,并逐渐连成片区。

车公庙是深圳单位面积上创业企业聚集密度最高的地区,每平方公里创业公司的密度达到了733家。其次是华强北和南湖路嘉宾路一带,这两个区域分别有各自的创业聚集中心,且已逐渐连接起来。

上海密度最高的创新创业区域是张江高科,它是上海集成电路产业的创新高地,也是上海电子信息产业转型过程中重要的产值创造区。在张江高科创业公司聚集密度度最高能达到648家/平方公里。这也是上海唯一能和深圳在创业公司密度上抗衡的区域。

公司都喜欢聚集在一起,提高生产效率,也降低了人才流动成本。特别对于创业公司来说,众创空间、科技园、孵化器的出现,让不同领域的创业者聚集在一起,更开放地交流,或是获得便利的创业协助,是培育一个城市创新氛围的有效方式。

截至2018年1月,创头条收录的深圳创业平台数量有738个,比上海多13个。新一酱简单地运用了回归分析法,计算了全国338个城市的创业公司和创业平台数量上的相关性,发现这两者高度正相关。

珠三角城市群的相关系数要比长三角城市群地区更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在珠三角地区的创业公司与创业平台的关系相比上海更为紧密。把地理因素考虑在内的地理加权回归计算结果也论证了这点——深圳相比上海而言,两者间的相关性更高。

下图中,新一酱将上海和深圳的创业平台数量核密度图展示出来,其中还标出了几个创业公司高密度聚集区的位置及其中的创业公司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