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报告/
在“吃”这件事上,中国城市也越来越像了吗?
在“吃”这件事上,中国城市也越来越像了吗?
2018-06-02
餐饮
餐饮多样性
在“吃”这件事上,中国城市也越来越像了吗?
报告作者:
吴晔婷
图表设计:
王方宏

不久前新一酱们集体到汕头,开启了一场吃货之旅。

汕头是一个吃货圣地,它可能是少有的仅仅依靠美食就能支撑起来的旅游城市。并且这座城市提供的牛肉火锅、蚝烙、卤鹅、米粿等美食几乎都是源自潮汕本地的特色餐饮。在中国,与汕头类似的城市并不多,因为大多数你能想到的菜系和美食现在都能在你所处的城市里找到。

在过去三年的《中国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中,新一酱都会计算一座城市“餐厅多样性”,我们认为好的城市应当在生活方式的各个层面为城市人提供丰富多样的选择。以下是2018年榜单中各城市的餐馆数量和多样性指数。

从餐馆总数来看,成都和重庆领跑全国,总量均超过了15万家——三年前,这两座城市拥有的餐馆数量大约只有现在的一半,总量排名也居于北京、上海之下。

我们曾经讨论过中国的城市正变得越来越像(点此回顾),这一讨论是基于城市的物质空间层面的。新一酱好奇的是,如果城市需要变得更具多样性,是否也意味着在城市的外观以外,城市饮食这一内在的基因越来越趋同了?所以好的城市究竟是否应该具备更高的餐厅多样性指数?

为了研究城市在“吃”这件事情上是否相像,新一酱基于中国338个地级市不同菜系的餐馆数量,并剔除了小吃快餐、水果和面包甜品店三大品类后,采用了k-means聚类的方法,来计算各个城市的餐馆结构——研究结果显示它们真的还都挺像。

根据分类结果,338个城市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其中,大部分城市可以被归纳为“普通城市”——各地原生的当地菜系门店较多,其余几乎所有的菜系都能找到相应的门店,各菜系占比结构大同小异。在大部分相像的普通城市之外,还有两类特征较鲜明的城市。

“多样均衡型城市”一共只有6个,它们是上海、北京、天津、厦门、三亚和石家庄。这些城市在菜系和餐馆的选择上丰富多样,且不同菜系的占比较为均衡,其他城市少见的菜系在这些城市也能找到丰富的可选项。

其中上海是餐饮多样性最高的城市,菜系的国际化程度也遥遥领先。在上海,你能找到更多异域美食,遍布街头巷尾和购物中心的日料店共计3172家,几乎是第二名的北京的两倍。

同为港口城市和早期开埠城市的天津,也在菜系上显示出了均衡多样的特色,其西餐比例高达9.9%。不过从整体上来讲,天津的餐馆结构相比上海更“中国”和“北方”一些。

如果说多样均衡型城市是综合实力强劲的选手,那另一类城市则是单项实力突出的选手。这类城市以特色鲜明的本地餐饮主导了城市的餐饮结构,新一酱定义其为“本地特色主导型城市”。其代表城市有无辣不欢的成都、重庆、长沙,以及热衷于烧烤的东北城市沈阳、长春、哈尔滨等。

最为典型的成都,其川菜和火锅这两类菜系在餐饮总量中占比之和将近30%。而在哈尔滨,烧烤比例高达2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