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中国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的报告连载第五篇,你可以在新一线城市研究所公众号读到报告其他内容。《中国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考量了五大指标:商业资源集聚度、城市枢纽性、城市人活跃度、生活方式多样性和未来可塑性五大指标,本篇主要概括讲第五个维度:未来可塑性。这个维度在城市实力排名中占据20%的权重。
头部城市的抢人大战正打得热乎,你也可以把这个指数看作对城市“抢人能力”的一个评判。欢迎留言提问及给出建议,新一酱将在评论中互动回答。
在大数据时代,所有算法中最为困难的就是对未来的预测,这在个体的城市选择与宏观的城市管理及规划中同样适用。但若能看清理想城市的模样,未来就会值得期待。
这项指标里,我们从环境友好指数、创业指数、人才吸引力指数、消费成熟度指数、城市规模与增长指数,观察城市的未来成长潜力。先看看四大一线城市的未来可塑性实力对比。
点击上方图片查看大图。以上柱状图的五类颜色,分别对应商业资源集聚度、城市枢纽性、城市人活跃度、生活方式多样性和未来可塑性五大指标。其中,蓝色的五个柱子代表了未来可塑性几个指标:1 环境友好指数、2创业指数、3人才吸引力指数、4消费成熟度指数、5城市规模与增长指数。可以看出,北京的创业指数、人才吸引力指数均远高于上海。如果把新一线头部城市实力作为100分计算,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的未来可塑性实力分别为324.9分、230.1分、171.9分和132.1。即使是近年在创新能力上备受争议、抢人行动慢一拍的广州,分数依然比新一线城市好出3成 以上。
以下是未来可塑性排名前十的新一线城市
点击上方图片查看大图。为便于理解,此处以新一线城市最大值为100分呈现。下图中我们列出了新一线城市未来可塑性的五大指标。下文会对这几项指标作出详解。杭州毫无疑问在创业指数一骑绝尘,而成都排名靠前主要是消费成熟度、城市规模指数以及较高的人才留存率而拉分。(嗯,知道很多人看到这项里成都第一又要怼新一酱了。欢迎对指标算法和维度权重提出质疑和改进意见,期待给新一酱安利你认为比较靠谱的数据来源、合作方式,btw纯杠的就算了吧。)
进入2018年,十几个城市陆续启动了新一轮的抢人大战,把问题从“去北京、上海还是深圳”变成了“去北上深,还是某个新一线城市”。要让更能接受城市迁移的中国年轻人找到答案,未来可塑性指数或许能帮到他们。
创业指数×0.22
初创公司是城市中最具活力和创新的主体之一,但从种子成长为一棵大树并不容易,城市提供的创业孵化平台与不断涌入的商业资本为这些初创公司提供了生存环境和养料,也为城市人提供了选择与可能性。
这个维度考虑的是初创企业数量、融资规模、创业平台数量。
人才吸引力指数× 0.24
环境友好指数× 0.15
我们试图观察两种对年轻人就业和定居产生影响的力量:
下图中,蓝色的线段代表“人才拉力”。良好的创业氛围、工作环境以及志同道合的伙伴吸引着年轻人来到城市;
灰色的线段代表“人才推力”——那些不那么好的因素,而空气污染、交通拥堵等城市病,让人们不得不在生存与生活间作出选择。
在这两种拉力与推力的拉锯战中,前者的影响力更占主导。
此外,蓝色的圆圈代表年轻人对这个城市的求职热度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