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经济开发区,相信大家都并不陌生。自1984年9月中国第一个经济开发区在大连获批成立,开发区发展到今天已经有超过30年的历史。
截至目前,中国省级和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已经达到1533个。2006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的《中国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显示,这个数字在当时是1511。
也就是说,近十年里中国经济开发区在总量上只增加了22个,变化很小。
总数没怎么变,开发区就真的没有变化吗?
新一酱将开发区按照省级和国家级两类分开来看,发现省级开发区数量在过去十年中一直在减少,总量达到245个。
要注意的是,这里说的省级开发区指省级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而国家级开发区则主要包括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山东、江苏和浙江是三个开发区最多的省份,其中江苏变化最为明显。从2006年开始,江苏陆续有3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消失”。但截至2016年,江苏的国家级开发区猛增了31个。
对比省级和国家级开发区的两个名单可以看出,从省级开发区名录中“消失”的园区并没有真正消失,而是在不同的年份里“升级”成了国家级开发区。
在园区总数最多的山东,2016年全省开发区个数与2006年持平,都是168个。和江苏类似,山东减少的19个省级开发区分别升级成了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2008年11月,国务院批准了启动省级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工作,在这之后,大量的省级开发区加入到国家级开发区的队伍之中。
目前中国共有国家级高新区146家,是2006年的近3倍。同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数量也从49增加至223家,翻了两番多。
从时间上来看,2009至2015年是省级开发区升级的高峰期,共有253个省级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仅2010年一年,全国就有85家省级开发区跻身“国家队”,省级开发区数量本来就很多的江苏、浙江、山东、安徽和江西成为“升级专业户”。
省级和国家级开发区在设立和管理上都有区别,一般来讲,省级开发区由省级政府批准设立,国家级开发区则需要国务院批复成立。此外,国家级开发区在管理权限和企业发展等领域都享受更宽松的优惠政策。
哪些城市升级的开发区最多?
从城市分布来看,天津有5个省级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排名第一。江浙城市里的苏州、南通、绍兴和嘉兴紧随其后,分别有4个省级园区升级为国家级。此外,长沙和重庆等经济体量较大的城市也在升级榜前列。
2009年以后,共有189个城市有省级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其中,近90%的城市有1个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只有10%的城市有2个或以上的开发区升级“国家队”。
除了开发区本身的变化,城市辖区范围的变迁也在影响着城市开发区的数量。以苏州为例,从数量上来看,苏州在2010到2014年间共有4个省级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它们分别处在苏州的吴江区、吴中区、虎丘区和相城区辖区内。
其中,吴江区是四个区中最年轻的一个。 2012年,县级市吴江市撤县并区,成为吴江区,因此,之前已经升级为国家级园区的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进入苏州市辖区管辖范围,苏州市的国家级开发区也相应增加了。
想要仔细看看某个年份?请轻推动图
城市小,开发区就一定少吗?
在开发区升级这件事上,体量小的城市也会表现活跃。
漳州和赣州分别是福建和江西省的两个地级市,从经济体量上来看,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5年城市GDP排名,漳州以2700亿元的总量排名第76位,而赣州则不在前100之列。
如果将漳州和赣州与经济体量相似的城市比较,即在GDP总量介于2000到3000亿元的城市中,漳州和赣州的国家级开发区数量远远超过这个区间城市的平均水平。
2013年,漳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除了可利用的交通和自然资源等,台商投资也是漳州开发区优势之一。”漳州高新区招商局局长刘利友说。
与台湾临近的福建省,在吸引台商投资方面的确走在前面。中国目前有四个台商投资区:厦门海沧台商投资区,泉州台商投资区,漳州台商投资区和成都台商投资工业园区,其中三个都在福建省。
2013到2015年三年间,漳州和赣州高新技术产业的工业增加值率分别稳定在28%和24%左右。工业增加值是工业生产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可以反映工业发展质量和产业结构高度。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李毅曾在2015年3月的政协小组讨论中表示,中国平均的工业增加值率是25.6%,发达国家的工业增加值率是35%到40%。可以看到,中国工业增加值率与世界水平还有较大差距,漳州和赣州高新技术产业的工业增加值率仅接近中国平均水平。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的教授罗守贵认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工业增加值率低于传统行业,这说明一些城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并不高。
开发区数量多,发展得好吗?
山东省临沂市的开发区在近些年经历了不少变化。在2006年发改委审核的开发区目录上,临沂市辖区有“临沂经济开发区”、“临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临沂工业园区”和“临沂河东工业园区”共计四个省级开发区。
而在目前的开发区名单上,“临沂工业园”和“临沂经济开发区”已经消失,唯一保留的省级“临沂河东工业园区”在范围上也发生变化,新的河东工业园区包括了“河东工业园区”、“国家级临沂经济技术开发区北区”和“临空经济区”三个部分,原来的省级经济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则分别升级成了国家级“临沂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临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临沂开发区的变化只是开发区变迁的一个缩影。很多城市的开发区在近些年中都同时发生了升级、撤销、重组合并等多样复杂的变化。
这其中,政策的导引起到了作用。2012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了《关于开展各类开发区清理整改前期工作的通知》,强调要着重处理以工业园区、产业园、集中区等各种名义违规设立开发区、圈占土地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等问题。
罗守贵认为,开发区大量升级,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开发区经济指标在“量”上的增长。“但我国开发区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要从‘量’的粗放式增长中走出来,真正实现‘质’的提升。”罗守贵说。
在很多城市,经开区和高新区“相伴而生”的状态十分普遍。
根据罗守贵的说法,他曾实地考察某个以“软件园”为特色的高新区,但去了之后发现,园区里并没有一家企业是做软件的。“当地负责人的解释是招商时未能吸引到软件企业,但迫于业绩压力,就只能放低对企业的要求。”罗守贵说,“最后进驻在园区的依旧是一些技术较低端的企业。”
在最开始的定位上,高新区更偏向吸引高新技术产业,但实际情况未必如此。
“目前很多园区实际招商情况与定位差别很大,高新区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并且与经开区趋于同化。”罗守贵说。
国家控制开发区数量,哪些省份还在建?
2006年以后,全国新设立的开发区数量很少,其中省级开发区有18家,国家级开发区仅4家。从地域上来看,新设立的开发区多分布在西部地区,四川、贵州和新疆成为新增园区数最多的省份,设立时间则集中在2010年之后。
2000年起,中国开始重点开发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等在内的12个西部省市。一年后,西部大开发应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影响了增设开发区的选址。西部地区开发区增加得更快。
但总体来看,东西部的差距仍然存在。目前,中国开发区仍大量集中在东部沿海省份,并且以园区升级为主要趋势,而在西部地区,多数省份还处在增设园区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