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报告/
2019新一线城市官方排行发布:昆明上位 南北差距拉大(附最新1
2019新一线城市官方排行发布:昆明上位 南北差距拉大(附最新1
2019-05-24
新一线城市
城市商业
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
城市排名
2019新一线城市官方排行发布:昆明上位 南北差距拉大(附最新1
报告作者:
新一酱
图表设计:
新一酱

每个有过城市体验的人,即使职业相同、经历相似,也都可以很轻易地提出对城市的不同要求——从居住的房子、工作的收入、街道的样貌、自然环境的舒适度,到在意与什么样的人生活在同一个城市。

只有真正去收集成千上万种关于城市生活期待的答案,才能描述我们理想生活的模样。

这已经是第一财经·新一线城市研究所制作《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的第四年。与往年一样,我们收集了170个主流消费品牌的商业门店数据、18家各领域头部互联网公司的用户行为数据和数据机构的城市大数据,按照商业资源集聚度、城市枢纽性、城市人活跃度、生活方式多样性和未来可塑性五大维度指数来评估337个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算法也和以往保持一致:综合新一线城市研究所专家委员会打分的方式及主成分分析法综合得出最终结果。

去年的榜单中,一线城市略微调换了座次,但今年又变了回来,排序仍是北上广深

2019年,15座新一线城市依次为成都、杭州、重庆、武汉、西安、苏州、天津、南京、长沙、郑州、东莞、青岛、沈阳、宁波、昆明。头部4座新一线城市的位次相对稳定,无锡则继2017年之后再一次跌出这一梯队。

说明:商业魅力指数满分不为100,最高分为一线城市的最高值,即北京的184.83分。为便于读者理解,新一线城市最高分呈现为100分。

在新一线城市的名单中,北方城市一共有5座,南方城市的数量达到了10座。再算上一线城市中南北城市3:1的格局,南北差异确实已经超越东西部之间的差距,成为了中国顶级城市之间竞争格局的重要特征

昆明在今年成为了新一线城市名单中唯一一座新入榜城市。它的显著增长出现在人才吸引力中——去年这项指数的排名还只有全国23,今年已经上升到了第12位。与此同步的,昆明的生活方式多样性指标中的各项也都有了跨越式进步。

这几年,新一线城市人乐于尝试新的生活方式,对城市的需求也变得多样化。缺乏新兴的产业方向、节奏缓慢、几十年没有太大变化的东北城市显然满足不了人们理想生活的夙愿。沈阳是东北如今唯一一座新一线城市,在所有城市中排名17,比2016年下滑3名。

今年的指标设定中,我们重点关注了年轻人的态度。不只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那些凭一技之长在城市立足,努力生活的18岁至35岁的年轻人都是城市的未来。在未来可塑性这一维度下,我们新增了年轻人指数和年轻人消费力指数两个三级指标。同时出现在这两个指标前20名的北方城市只有北京和天津。

在当下的中国城市语境中,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际上是对城市生活的多样性,持续提出要求。那些气质更为开放、张扬及包容的城市自然成为了更多年轻人的聚集地。

在《第一财经》YiMagazine五月刊及线上发售的《2019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报告册中,我们把城市评判框架5个维度下的所有79个三级维度指标依次列出。你会发现,所有城市的指标高低变化曲线都有自己明显的特色。没有完美的城市,没有两个一模一样的形状,每座城市都尽力抓住机遇,在擅长的领域走得更远。

如果每个形状都是城市的一种形态,这样来看,城市的发展远不止一万种可能。

以下将解读五大指标的具体考量维度和计算方式:

| A 商业资源集聚度 |

新一线城市研究所已经连续四年借助商业世界理性严密的选址逻辑,来衡量每一座城市商业实力的强弱。商业资源集聚度正是基于这样的逻辑构建起来,它通过考量城市受主流消费品牌青睐的程度、城市商圈的实力大小以及基础商业的成熟度,来综合评估城市商业资源集聚度的高低。

南北商业实力差距显而易见地进一步拉大。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商业资源集聚度平均排名集体下滑,华南、华东城市排位整体向上走。

与东北城市跌落相对应的是,南方的珠三角城市过去一年整体更受大品牌青睐,商业实力大幅提升。

2018年至少有15座大型购物中心在广州开业,广州的大品牌青睐指数自2016年以来首次超过了深圳与成都上升至全国第3。在新一线城市商业数据库监测的170个主流消费品牌中,2018年佛山消费品牌门店的总体增量排在全国第8位。

修建巨型的城市综合体、华丽规整的商圈并不是城市提升对商业品牌吸引力的唯一路径。餐馆、商超便利店、服饰店,这些琳琅的小商业对城市空间的意义不止于提供“生活感”,发达的基础商业、浓厚的生活气息,也是城市不可多得的商业魅力。

成都、重庆和东莞等新一线城市的基础商业发展水平较高。截至2019年2月,东莞已经有多达39537家便利店,数量超过了所有一线城市,位列全国第1;而成都的美食和服装店数量也都超过了上海。

| B 城市枢纽性 |

衡量城市枢纽性的意义在于,我们能够依此了解城市可以从它们的禀赋中获得多少区位优势,以及这些优势在真实的城市体系中如何发挥作用。

从城市枢纽性这个指标最初设立开始,我们就试图从交通、物流和商业资源的区域中心度三个领域来了解每座城市与其周边城市所构建起来的网络。

以实际的航空、高铁和公路往来班次数据,我们建立了一个基于交通联系的复杂网络模型,得出每座城市在整个城市网络体系中的交通联系度。再结合各项交通基础设施数据汇总得出的城际交通基础设施指数,就能够大体衡量出各个城市的交通枢纽性地位。

整个西南地区共有69%的高铁站是最近3年内开通运行的。这些新增的高铁站点使得西南一跃成为高铁站数量仅次于华东和华中的地区

当然,在城市之间流动的不仅仅是交通工具及其所载运的人。基于阿里巴巴集团提供的物流站点数量、物流时效性和收发包裹量三个指标综合计算,苏州、杭州、重庆、金华、成都、武汉是物流通达度排名靠前的非一线城市

北京和西安分别在华北地区和西北地区具有商业首位优势,对经济腹地有一定辐射力。这反映了北京和西安在区域内部商业资源集聚程度,也就是其在商业上的枢纽程度。

| C 城市人活跃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