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报告/
撤县设区后要如何实现城市化?
撤县设区后要如何实现城市化?
2019-01-19
夜间灯光
撤县设区
撤县设区后要如何实现城市化?
报告作者:
曹家璧
图表设计:
王方宏

新一酱最近已经开始琢磨2019年新一线城市的榜单指标了。这份榜单在新一年将要发生的一个确定的变化是,“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统计范围将从338个城市变成337个。

原因你们应该都已经知道了,就在10天前,山东省莱芜市宣布撤销,划归济南市,成为济南市的莱芜区和钢城区。

地级市级别的行政单位被撤并的案例并不多见——最近20年里唯一的另一个案例是2011年安徽省巢湖市撤销,并被分别划分给合肥、马鞍山和芜湖。

这两个案例都发生在省会城市的周围,与行政区划调整中更常见的撤县(县级市)设区类似,都是希望通过打破行政壁垒实现市域范围内的资源整合,包括纳入人和土地等要素来获得更多的城市发展空间、提升大城市的发展潜力。

新一酱曾经从公共服务设施和文化的角度分析过撤县设区,这次新一酱收集了更多的数据,想再进一步了解撤县(市)设区后城市化实现的效果。

这次的研究对象,我们选择了有较强的县域经济传统的六座城市:杭州、苏州、南京、宁波、无锡和佛山。它们的撤县(市)设区大都发生在2000年到2003年之间,而到2012年后又陆续出现了新一轮的撤县(市)设区(以下新一酱将这一类发生在县级行政区上的变化统称为“撤县设区”)。

之前我们就分析过,1997年国务院下令停止将县升级为县级市的政策推出是各地方转而启动撤县设区的主要动力,从1997年到2003年之间,全国出现的撤县设区案例数达到了115个。此后因为迅速的土地城市化严重高于人口城市化的速度,撤县设区的热潮受到国家严格管控开始降温。直到2010年后,撤县设区才被谨慎地重新利用起来。

既然撤县设区是一种在土地和空间资源上实现城市化的手段,那么我们可以通过夜间灯光数据来检验它的效果。

有大量研究表明夜间灯光指数与城市的GDP水平呈高度相关,但新一酱从大量的夜间灯光地图观察中的总结是,对城市新发展的区域来说,夜间灯光的增量主要来自于道路等基础设施的新建。以下是六座城市在2000年、2008年和2016年的夜间灯光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