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酱咬着最后一块月饼送走了充斥黄色高温警告的魔都炎夏。刚过去的这个夏天,上海有至少800万人和新一酱一起涌向了全城700多家游泳池消暑。
这其中有很多是“专业泡澡党”。专业游泳装备品牌ARENA的亚洲区运营商迪桑特这样向新一酱描述了国内泡澡党的比例——在国外,ARENA绝大多数泳衣销量来自有定期游泳锻炼习惯的人群,而针对中国“泳池泡澡党”专门开发的休闲产品线,占了国内销量3成以上。
在迪桑特第二事业部计划部部长马亮看来,价格亲民的优质泳池增长速度太慢,制约了中国游泳运动的整体发展。“日本每个社区都有政府泳池,2个小时人民币折合10至15元,环境也非常好,门槛降低会让运动的趋势会得到非常大的提升。”
但从新一酱的实际体验来看,真正限制大家游泳热情的并不只是价格。对想要将游泳作为定期锻炼的人来说,泳池“人少、水清、离家近”是刚需,可是能满足这三点的场馆选择范围实在不大。
规划设计师蔡杨说自己“立志游遍上海”,他已经前后“鉴定”过上海18个不同泳池。在他看来,一个好游泳馆,除了水质过关,还必须是标准池、人少方便施展锻炼、淋浴间热水和喷淋头要充足。在上海,符合条件的满意泳池,他一时只数出3个——同济大学、长宁体操中心、上海大学,“剩下的都差不多”。
为什么靠谱的泳池这么难找?因为人实在太太太太太太多了!
再来看一下同样人满为患的北京:
8月北京卫监所重点监测的183个泳池一共迎来了592012人。广州的西郊沙滩泳场最繁忙时期每天有1.2万人次涌入。
泳池更少的区域可能比市中心更挤。在北京,最中心的东城、西城、朝阳、海淀泳池数量和游泳人数都占了全城约2/3,不过远在五六环的昌平、大兴等一圈郊区也反而比朝阳和西城整体更挤。
卫生标准要求泳池里每人至少有2.5㎡空间,也就是一个50米×25米的标准池内最多挤进500人,但显然在高峰期泡过“人肉饺子汤”的都知道,场面常常不受控制。上海游泳馆、杭州大关游泳馆常常需要一进一出限流。但除了抽检,官方目前只能通过严格限制泳池面积配套的更衣柜数量限流。
即使完美闪避高峰人流,在闲时想找到干净的泳池,依然没有那么容易。
2015年底,国家卫计委抽检了11506家游泳场所水质,检测指标全部达标的合格率仅有76%。通过2016年上海卫计委的官方APP数据显示,687家人工游泳池中,水质指标全部合格的大约有七成半。
几十年来,国内泳池水质最大的难题一直是尿素。上海蓝宇水处理公司的市场部经理张渊告诉新一酱,国际的泳池水质标准上没有“尿素”这一监测标准,仅在中国大陆和台湾才有规定。今年,北京600多个游泳场所尿素指标合格率仅为74.57%,四分之一的北京泳池几乎都是“尿池”。这也不单是泳客素质的问题,也是因为很多商家换水频率太低了——尿素含量是没有办法通过过滤降低的。
想知道自己常去的某个泳池水质好不好,并不容易。大多数城市的泳池数量、游泳人数、水质情况,都分属不同部门管理,并无统一公开的信息平台,这就是为什么普通吃瓜群众想找到“人少+水清+离家近”的泳池,除了口耳相传看点评,几乎是mission impossible。
目前最靠谱的方法是看各地卫监部门每年评定的“量化分级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