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报告/
便利店的东风来了,哪个城市在这一业态上走得最前?
便利店的东风来了,哪个城市在这一业态上走得最前?
2019-09-07
便利店
商业品牌
东莞
便利店的东风来了,哪个城市在这一业态上走得最前?
报告作者:
毛怡玫
图表设计:
王方宏

8月27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流通促进商业消费的意见》20条措施中,就有一条专门针对便利店经营,提倡“一照多址”,简化开办流程。

这两年,便利店也一直都是零售商业的风口,无人便利店、无人货架等新概念频出,但来得快,死得也快,真正能存活下来的便利店还是那些供应链完备、选址精准、能理清“人、货、场”三者关系的零售商。

“知城·便利店指数”想要衡量的是,作为城市公共商业服务设施之一的便利店,在数量配置以及位置分布上是否能满足城市居民的需求。

这里所说的便利店有着较广泛的含义,包括国内品牌连锁便利店、外资便利店、杂货店,还包括小本经营的夫妻老婆店。前两者主要在一线、新一线、二线城市中发展,而后两者则满足了三线及以下城市日常便利消费需求。

相比2017年首发的“知城·便利指数”,第一财经·新一线城市研究所优化了指标的评价维度,在这个指数中,新一酱以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从城市的便利店数量、便利店万人拥有量、便利店覆盖率、便利店平均服务面积和便利店成长力5个维度,综合计算便利店指数。具体公式如下:

便利店数量×0.2

+便利店万人拥有量×0.2

+便利店覆盖率×0.2

+便利店平均服务面积×0.2

+便利店增长量×0.2

=便利店指数

从结果看,广东省尽显便利店优势,且各城市间呈现比较大的阶梯差距——排名前20的城市中,就有7个广东城市。其中,东莞、深圳、广州、中山、佛山占据便利店指数前五名,便利店数量多、增量大、覆盖率高、分布均匀,便利店指数得分也远高于排在后面的城市。

从城市的地缘属性看,仅西安、大连、沈阳和北京4座北方城市进前20,北京排在第18位。便利店的到店消费属性让北方城市的便利店几乎少做一个冬季的生意,这可能是北方城市便利店整体发展较缓慢的其中一个原因。

不同的人心中对便利店有不同的评判标准。由于上海是外资便利店布局较早、较广的城市,再加上外资便利店标准化的店铺经营方式,使其招牌、音乐、鲜食产品深入人心,因此在很多人看来,上海便利店给人的主观感受更好。但从5个便利店指数的评判维度来看,上海在平均服务面积、便利店成长力和人均便利店拥有量等指标上都有较大提升空间。

在长沙或是太原,本地化的便利店发展更为兴盛,比如长沙的芙蓉兴盛、千惠、快乐惠,太原的金虎、唐久。重庆在过去一年便利店的增量很可观,但人均拥有量依旧偏少。

不同城市便利店的选址、布局、数量上的发展不一,但东莞几乎是“全能型选手”,所以也能孕育出美宜佳这样成熟、发展前景较好的连锁便利店品牌。

东莞总共有近4万家便利店,平均每万人拥有47.39家,也就是说每211人拥有1家便利店。重庆、上海、北京的便利店总量虽然能超过2万家,但均摊到每个城市人身上,数量并不多。上海和北京每万人拥有约9家便利店,折算下来,每1200人左右才能拥有1家便利店。

重庆每万人目前只拥有7.69家便利店。但重庆是便利店增长数量最多的城市,过去一年增加了3791家便利店。而东莞、广州、深圳在便利店数量最多的情况下依旧保持了较高的增量。如果仅从增量来看,泉州、大连、哈尔滨、长沙、昆明、贵阳的便利店增量也较为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