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一财经·新一线城市研究所5月24日发布的《2019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上,成都、杭州、重庆、武汉、西安、苏州、天津、南京、长沙、郑州、东莞、青岛、沈阳、宁波和昆明成为了2019年的新一线城市。
与上一年的结果相比,昆明首次加入,而一直徘徊在新一线与二线城市分界限上下的无锡则再次出局。
每年的新一线城市都只有15座,竞争始终激烈。不过从2016年推出这份排行榜起,新一线城市的名单变动是在逐年减小的。2017年,郑州和东莞首次成为新一线城市;2018年这个名单迎回了无锡,但大连从此告别;到今年,从2016年第27名一路上升的昆明又将无锡顶回二线城市行列。
注:一线城市排名为第1-4位,新一线城市排名为第5-19位
今天,新一酱带着期末大考结束看成绩单的心情和大家分析下,究竟什么样的城市能成为新一线城市?
在新一酱的心中,当前中国发展比较好的城市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天赋型选手。它们所处的位置足以构成一片区域的核心,如果自身发展强大,就能够辐射庞大的周边人口。
成都和重庆已经明显在上一轮的城市快速成长中获益。当10年前各类商业公司、消费品牌开始扩张中国市场时,一定会注意到广阔的西部市场。而要在这个区域里设立一家区域总部,成都或者重庆必定是首选。
西安在新一轮的商业下沉中也感受到了持续的商业资源导入。在《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中,西安历年的商业资源首位度都非常突出。对于整个正在快速成长的西北地区来说,西安是商业资源的门户,这种首位度将持续为它带来新的商业机会。
相较于绝对的区位优势,交通枢纽也算是城市天然禀赋的一种。
快速上升的郑州就是得益于此。截至最新的交通数据看,高铁路网的快速建设使得郑州的高铁直达城市数量达到了159座——这个数字在2016年时只有69座。此外,它可以通过民航与95座国内城市直接通航,通过公路可以在3小时内直达15个城市。
交通的通达拉来的不仅仅是流动的旅客,也有更频繁的商务交往和更多城市发展所需的软硬件资源。从这个角度看,中部地区有一定城际交通基础的城市也都有提升的机会。
但在中国的城市格局中,有一些城市的发展并没有那么多天生的优势条件。比如生长在一座特大城市的阴影之下。
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城市群中包含了四座一线城市,从城市的发展规律来讲,要在在北上广深周边生长出具有竞争力的头部城市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杭州从《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推出至今,一直稳坐新一线城市的第二位,称得上是大城市阴影下的异类。
从传统线下商业资源集中分布、逐级扩散的逻辑来看,杭州作为长三角城市群中的次级城市,将会一直处于承接上海溢出资源的角色上。几乎任何全国性一个品牌,都不会将华东区域的业务中心直接设立在杭州——这样会浪费上海已经建立的商业网络体系。
但当商业与城市发展的战场不再局限于线下实体的商业空间,杭州抓住了其中最重要的机会——将阿里巴巴留下来,“电商之都”便也实际成为了这座城市最重要的抓手。
几年之内,杭州也已经不再仅仅是网购消费和电商创业最突出的城市,只要与手机上的生活有关,整座城市都有无限的热情。在2019年“城市人活跃度”这个纳入了大量互联网用户活跃度数据的一级指标中,杭州拿下了新一线城市的头名。
另一座城市的发展也遵循类似的规律,东莞。
新一酱从高德获得的便利店数据中,东莞以39537家便利店居于所有城市的最高位。虽然这近4万家便利店未必都符合外资便利店的硬件条件,但确实为这座城市高度聚集的年轻人群体提供了便利的生活。
东莞的发展逻辑与具备天然商业禀赋的城市几乎是反着走的。在这个传统由制造业带动年轻劳动力大量聚集的南方城市,商业资源的成长是在人口高度聚集之后才逐渐跟上的。因此我们在它的数据表现中,能看到典型的先有人,然后才发展起商业的表现——东莞的城市人活跃度指数已接近头部新一线城市的水平。
苏州和宁波也有类似的发展规律。作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生产型城市,它们也都依靠较高的城市活力来巩固和增强自己的商业实力。
这也是我们每年做《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的数据框架时所希望强调的:在中国城市快速演进的进程中,城市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与它的自然禀赋有关,但最终那些能够吸引人并且留住人的城市,才是会一直处于上升通道里的。
接下来,新一酱将和大家逐个分析15座新一线城市今年的数据表现。
下面每个城市都有一个圆形柱状图,从0点开始顺时针的每一个柱子代表城市在各个三级维度上的数据表现。你可以把外面的圆形理解为参考线,每项指标的第一个非一线城市得分落在圆的弧线上,大于这个得分的柱子(只有一线城市)会冲出圆环,相对较弱的指数则只会有很短的柱子。
按照五组色块分,它们依次代表了商业资源集聚度、城市枢纽性、城市人活跃度、生活方式多样性和未来可塑性中的各项指标。具体的指标名称我们已经列在文末,或者可以参考完整报告中的详细呈现。
成都
在所有新一线城市中,排名第一的成都拥有最多的满分项。但相比去年在5个一级维度都拿到新一线城市首位的情况,成都今年在城市人活跃度和未来可塑性上稍逊于杭州。拆分到三级维度看,成都在基础商业指数、城际交通基础设施指数、商业资源区域中心度指数、出门新鲜度指数、消费多样性指数等方面表现较为理想。
杭州
在与天然禀赋相关的商业资源区域中心度指数中,杭州在全国排名仅仅19位,但其衡量城市内整体商业实力绝对值的商业核心指数却能够连续两年领跑新一线城市。对杭州来说,城市人的活力使得整座城市处于上升通道中,带来了更好的创新氛围和人才吸引力,以及未来发展的潜力。
重庆
与上一年相比,重庆的城市枢纽性、生活方式多样性和未来可塑性指数排名都有所上升,这种持续明显的上升势头在头部新一线城市中较为少见。作为人口规模最大的城市,生活方式多样性中较多考量规模因素的出门新鲜度和休闲丰富度指数甚至超过了一些一线城市——这种上升变化最重要反映出来的是,这座城市的商业与休闲资源已开始能够与其庞大的人口规模相匹配了。当然,重庆与创新氛围有关的指数仍是其短板。
武汉
武汉拥有的商业资源与它在华中地区的绝对优势地位并不足够匹配。2019年,武汉的商业资源集聚度排名新一线城市的第7位,比去年还下降了2位。此外,整座城市的活力也有所退后。从趋势上看,武汉正在从头部新一线城市的争夺中逐步失去它的竞争优势。
西安
西安是头部新一线城市中上升最快的城市。过去一年它的五个一级维度排名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其中变化最快的是生活方式多样性,它从去年新一线城市的第8位提高到了第5位。此外在商业资源上,西安的大品牌青睐指数比去年上升5位,衡量商圈实力的商业核心指数上升2位。与过去只有商业资源区域中心度这个天赋型优势一枝独秀不同,今年西安整体的数据表现更接近于一座全面发展的头部新一线城市。
苏州
产业及市场的快速变化和城市本身区位的局限对苏州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今年它的城市枢纽性、生活方式多样性和未来可塑性都有所下降,带动苏州的整体排名被西安超越。细分指标看,出现明显下滑的指标包括交通联系度指数、商业资源区域中心度指数、消费活跃度指数、休闲丰富度指数和人才吸引力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