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始终是商品价值的体现,房价也不例外。
不过在大部分时间里,由于影响房屋价值的因素太过复杂,我们只能通过房价看到市场对一套房子的综合价值判断,却很难分清我们到底为买下它付出了些什么。
比如,你显然知道地铁房总是会比交通不便的房子更贵,装修豪华的房子一定更能卖上价,而一旦某个小区与一所口碑好的学校联系起来,学区房的溢价就更为惊人了。但当你出手买下一套紧邻地铁且豪华装修的学区房时,并不清楚各个增值点究竟分别如何在影响房价的走向。
到城市层面上也是一样,不同地域、不同级别的城市在对房子真实价值的判断也会出现明显的偏好。
新一酱联合贝壳研究院,从19个一线与新一线城市中提取了总计15万套房源的数据,针对它们的房源单价、地理位置、楼龄、装修情况等17个要素进行了多元回归分析(各城市R-squared均超过60%;图表中列出的数据均在95%的置信区间中显著)。通过这套模型,每个城市更倾向于为哪些方面花更多钱买房,变得清晰了起来。
如果将人们购房考虑的各个要素列成一个“马斯洛需求金字塔”,那么位于最底层的一定是地理区位。
在“location, location, location!”这一经典原则之下,任何一座城市的房价地图,都会在整体上呈现出“距离市中心越远,房价越低”的圈层效应。经过数据分析,这种圈层效应可以得到进一步量化。
从19座城市的数据来看,在楼龄、装修情况、学区等要素相似时,每靠近市中心1公里,上海人愿意为此付出的溢价最高,达到了每平方米1645元。其次是北京,为1305元。新一线城市中,杭州人和南京人愿意为离市中心更近1公里多付出的溢价也超过了1000元/平方米。
但这个数字相比人们对地铁房的亲睐还算不上什么。
平均而言,上海的房子只要贴上了“地铁房”的标签,就会比其他条件相似的房子贵6648元/平方米;杭州紧随其后,地铁房溢价也达到了5982元/平方米;接下来还有深圳、青岛、广州等城市对地铁房也同样敏感,它们的每平方米的地铁房溢价都在三四千元的水平。
住所区位构筑了居民与城市核心资源的互动方式,无疑是最基础的一层。在城市中办公、聚会交友的便捷性之外,居所还承托起了一个人的生活。
新一酱的朋友在买房时颇为看重“人气”——他需要能够在赶地铁的早上很容易地遇到热气腾腾的煎饼果子铺,或是下个楼就有满足生活所需的商超、便利店与药店。这些社区商业配套提供了便利的生活,也带来了居住的烟火气。
从数据来看,超市这种社区商业配套对房价的增值效果超出了很多人的预期。如果周边有超市,佛山的房子平均每平方米大概率可以卖高2158元。此外,东莞、武汉、青岛、广州在“周边要超市”这一项上的溢价也都超过了1000元/平方米。
更详细一点的情况我们来看上海。新一酱统计了包括干洗店、美容美发店等30类基础商业设施在地理上的密度分布,并将它们与上海的板块均价放在一起观察:圆的大小代表了了基础商业密度,而板块的颜色更深,意味着房价更高。
从基础商业密度与房价的对比关系中,你能够很轻易地观察到购房者们对丰富商业配套的偏爱:莘庄是外环旁社区商业发展成熟的大住区,板块挂牌均价超7万元/平方米,高于周边更靠近市区但商业基础相对薄弱的梅陇、古美等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