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20年的高速城镇化进程中,迁徙人口习惯于向城市群的核心城市聚集:以北上广深为代表的一线城市凭借着规模效应与最优资源的集聚,吸引了大量高知人才的涌入;从近年的社交活跃数据来看,成都、重庆、武汉、西安等中西部大城市也是年轻人乐于汇聚的地方。
然而当下,这种格局正在逐渐被打破。
智联招聘的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一线城市的毕业生留存率相较于上年出现了3.47%的下滑;与之相对应的,新一线城市、二线城市与三线城市的毕业生留存率分别获得了3.71%、5.68%与6.21%的上浮。这也就意味着,在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离开大城市的背景下,城市群的非核心城市未来将有可能承接比以往更多的年轻人,并由此获得大量的机会。
那么,这些城市目前的发展态势如何,它们各自的强项在哪里?为此,我们选择了长三角与珠三角这两个目前发展最为成熟的城市群,来综合比较这些非核心城市的竞争力。
将《2019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的城市综合得分投影到空间地图上,长三角城市的集体优势显著:它共拥有1座一线城市、4座新一线城市与9座二线城市。珠三角城市的梯队层级更为鲜明,广州、深圳为第一梯队,东莞、佛山为第二梯队,惠州、珠海、中山为第三梯队。
区位的差异与历史发展路径的不同,使得这两座城市群的城市在各细分维度上也展现出了不同的特质。
我们统计了新一线城市商业数据库中170个主流消费品牌的门店在各城市中的数量:从2018年2月至2019年3月,苏州、佛山、无锡分别新增品牌门店259家、251家与183家,位列所有统计城市的前三。综合来看,无论是门店增量还是增幅,长三角城市普遍优于珠三角城市。
这也说明,在长三角地区,连锁品牌的下沉更为迅速、市场的接受度更高。它们的繁荣一方面从企业规模化扩张的角度肯定了城市的价值,另一方面为当地的消费者提供了品质服务的保障。
相比之下,珠三角城市的商业特色也同样鲜明——基础商业设施更为繁荣。
发达的便利店业态一直是珠三角城市最大的特色之一。在2019年的最新统计数据中,户籍人口仅211万的东莞是全国拥有便利店数量最多的城市,紧随其后的是同为珠三角城市的广州与深圳。
截至2019年3月的最新数据,珠三角城市的平均电影院数量与餐厅数量分别为71家与63782家,均远超长三角城市。高密度的基础商业设施网络构成了城市公共服务系统的支撑,更重要地,为生活其中的居民提供了便捷与多样性。
年轻人在选择城市时必然还会关注的,还有城市的就业岗位与职业发展前景。
当下城市群的核心城市普遍已完成了主导产业从工业向服务业的转型,但对于大部分的非核心城市来说,很多转型正在发生——制造业产业链的精细化分工、高科技行业的崛起、高端服务业的起步等——这些都意味着新的机会。
在创新企业的绝对规模上,北上广深4座一线城市的领先优势不可撼动。但在大量的非核心城市中,我们看到了创新企业快速发展并追赶的趋势。在过去的一年中,东莞新增初创公司3954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096家;同处珠三角的佛山、中山与珠海也都实现了创新企业增量2000家以上的成绩。
同样的时间跨度下,长三角地区创新企业的增长速度明显慢了。苏州以4018家初创公司与670家高新技术企业的增量排名第1,但排名其后的合肥、南京、无锡等城市,创新企业增量急剧萎缩。
值得一提的是,珠三角城市在高新技术企业的占比上也更为强势。可以预见的是,这些城市未来在争夺高技术人才与高科技行业的发展上,都将拥有更强的竞争力。
人群的活跃程度也再次体现了两组城市在发展特性上的差异。
由外卖、网购、海淘等数据共同构成的消费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