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2021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发布|“上北深广”再现,宁波重归新
《2021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发布|“上北深广”再现,宁波重归新
2021-05-27
新一线城市
《2021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发布|“上北深广”再现,宁波重归新
报告作者:
新一酱
图表设计:
新一酱

过去的一年是全球现代城市建立以来遭遇的最困难时期。

巨大的城市规模和城市间的紧密互动造成了疫情的快速蔓延,难以管控。但同时,就像城市最初建立的目的包含了抵御外敌入侵一样,也只有城市才能有组织地防御和击退病毒,以系统性的方法找到出路。

正常的城市生活曾几乎不可得。现在,我们看到城市正在回归,这种回归不仅是生活上的,更涉及商业、文化、产业等方方面面。

引领这条进入低谷又逐步复苏的曲线的,是城市最原始的力量。

相信城市的力量并期盼它们的回归,在《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持续制作的第六年,第一财经·新一线城市研究所依然沿用商业资源集聚度、城市枢纽性、城市人活跃度、生活方式多样性和未来可塑性五大一级维度,透过170个主流消费品牌的商业门店数据、17家各领域头部互联网公司的用户行为数据和数据机构的城市大数据,衡量337座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商业魅力。

《2021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中,15个进入新一线名单的城市依次是成都、杭州、重庆、西安、苏州、武汉、南京、天津、郑州、长沙、东莞、佛山、宁波、青岛和沈阳

榜单的另一个亮点是一线城市次序的再次调换——继2018年短暂出现后,一线城市又一次变为“上北深广”

在常态化防控疫情反复的前提下维持城市的正常运转,并重新激活城市的创造力,是2020年中国所有城市的课题。《2021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评估的就是城市在2020年的发展情况。从数据的表现看,绝大多数城市做到了,包括武汉。武汉在这一年中停摆时间最长,它的排名下滑了2位,但仍在新一线城市名单的头部。

今年的榜单中没有“全新面孔”的新一线城市。宁波在去年短暂离开新一线城市名单后又回到了队列之中,被它替代的是合肥

经过几年的更替,一共有11个城市始终列居新一线城市,算上拥有过“新一线”标签的城市,则一共有20个。处于新一线城市与二线城市之间过渡地带的城市仍都保留着向上竞争的欲望,有很大的概率,未来几年都不会再有新晋的新一线城市出现。

合肥、昆明和无锡,这些曾经的新一线城市现在占据了二线城市的头部位置,都是新一线城市最有力的挑战者。任何一个处于胶着状态的城市想要跳出这个角逐激烈的分位段,都需要发掘出超越同梯队城市的独有优势,也要更为深刻、更正确地理解城市原始的力量,并能加以利用。

城市自身最大的能量来自于生活在其中的人始终需要他们的城市。这也是为什么到了今年,我们尤其强调城市首先要满足内生的需求,然后才是寻找特色和建立区域影响力。

基于对城市原力的新认识,在2021年榜单的指标体系中,我们对二级以下的数据维度做了细微的调整,希望能为二三线城市,甚至四五线城市提供一些解决方案。

未来可塑性维度下新增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势指数——战略性新兴产业可能是一些中等规模城市出现隐形冠军企业的领域,也更能综合反映一座城市的产业创新力。

在城市人活跃度里,我们新增了对直播购物这项新兴事物接纳能力的监测。拥有更为年轻的人口结构的城市,对新事物的接纳能力也会更早回归。

城市货运量指数和货运城际往来联系度指数被加入到城市枢纽性当中,通过大宗货物的流动反映出城市之间的往来关系。

在人口活力与资源供给构成的城市动态平衡中,良性循环的开端必然是城市的人口活力持续增加,进而推动城市升级资源供给,扩充规模。但我们常常错误理解了这个循环的起点,认为只要创造供给,就可以让人们涌入城市,并最终指向提升城市的层级。

是时候回归城市的本质,和它最原始的力量了。无论是一线城市和新一线城市,还是准新一线城市,又或是所有的二三四五线城市,重要的都是找到适合自己城市人口与经济规模、历史本底、区位条件的发展愿景,建立起城市的韧性。

以下将解读五大指标的具体考量维度以及计算方式:

| A 商业资源集聚度 |

从过去一年中国城市的商业资源变动来看,绝大多数品牌并不会因城市一时的封闭而快速调整策略。商业资源集聚度中的大品牌青睐指数与商业核心指数仍是我们衡量城市商业魅力时首选的指标。

外部环境的变化并没有阻挡一些城市商业资源集聚度持续提升的势头。从2017年到2021年,西安的商业资源集聚度排名从第12名上升到第9名;长沙的排名总共提升了5位。郑州则是最近一年里排名变动最大的新一线城市——商业资源集聚度从2020年的第15位上升到了2021年的第11位。

受限于境外消费渠道封锁,奢侈品品牌国内渠道吸收了大量海外消费回流。高端定位的品牌在长线上对中国城市充满信心:高端化妆品向二三线城市下沉的节奏依旧,最为谨慎的高端珠宝品牌也正在将更多门店份额调整到二三线城市。

商业核心指数监测了城市内部商业格局与氛围的变化。长沙全市的商圈日均客流总量较上年同期出现了逆势增长,五一广场商圈的日均客流总量排名全国第一。

基础商业的变化说明,只要需求还在,商业供给的创新就不会消失。2020年平均每座新一线城市餐饮门店数量减少了约2万家,二线城市减少了1.08万家,但厦门、湛江、揭阳等城市仍实现了餐饮门店数量的增长

| B 城市枢纽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