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酱最近的工作日生活发生了一个小变化:公司食堂似乎是换了大厨,做菜的水平变得很不稳定,再加上天气不错也挠得新一酱想要尝试新东西,于是每天都开始加入了上海多数公司人中午出门觅食的大军中。
一旦开启了这样的生活,午饭“去哪里吃”“吃什么”“吃多贵”就成为了新一酱的一日三问。新一酱的办公室位于南京西路这样的核心地段,周边有新开业的商场,餐馆的汰换率也高,但即使这样,要做到每天的午饭不重样,价格能在合理的范围,且不能去太热门的餐厅排队耽误时间,也并不是容易的事情。
而那些办公室位于新型商务区的朋友困难明显更大。如果公司或园区没有食堂,周边步行范围内能找到的餐厅大多是简餐快餐,菜单少有变化,要提高午餐的丰富度,很多人只能严重依赖外卖。
体会到公司人午餐的不易,新一酱想着至少可以先从数据上看看不同区域上班族的就餐条件,在这个基础上再去讨论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案。在开始这个研究之前,新一酱先定义了上海写字楼聚集程度最高的区域:
在计算商务区时,新一酱主要考察的是甲级写字楼的聚集程度。从上海的办公空间分布特点看,硬件配套更好的甲级写字楼周边通常也能聚集其他类型的办公空间,形成租金价格和进驻公司梯度丰富的商务区,这类商务区在规划时也会预留一定的商业配套,形成了相对成熟的一片办公区域。
上图中,新一酱用甲级写字楼的核密度值识别出了上海的21个商务区。其中包括了南京西路/静安寺、南京东路/外滩、淮海中路、徐家汇、陆家嘴这样的传统中央商务区,也有五角场、上海火车站、长风、四川北路/北外滩等正在崛起的非中央商务区。
要用数据了解在这些商务区上班午饭是否成问题,就要先明确公司人吃饭的一般方式:除了公司有食堂(这个情况比较难统计),剩下的就是出去找家餐馆、买便利店的便当,或者点外卖。
通常来说,公司人在午休时间出门吃饭最远能接受步行时间也就在8到10分钟左右。因此,我们定义写字楼半径600米范围内的餐厅为这个写字楼的“周边餐厅”。在上海的所有甲级写字楼中,周边餐厅最多的汇金大厦在600米范围内拥有1264家餐厅,它们分布于整个人民广场至南京东路地铁站沿线,包括南京路步行街上的众多商场中。
与汇金大厦类似,你还能在上海找出至少20栋写字楼周边都有1000多家餐厅,不过它们全部来自南京东路/外滩商务区。在周边餐厅数量上,南京东路/外滩是全上海表现最好的商务区,平均每栋甲级写字楼周边都有761家餐厅。
不过,同样是市中心的核心商务区,在陆家嘴上班的金融工作者们却只能平均在自己的写字楼附近找到305家餐厅,且其中有很大一部分还属于高价餐厅。
新一酱进一步统计了各商务区的餐厅价格分布情况,并按照50元以下餐厅的占比在上图中对它们做了排序。几乎在所有非中央商务区,只需要50元以下就能解决一顿饭的餐厅占到写字楼周边餐厅的一半以上。但在中央商务区,写字楼周边的高价餐厅就多了起来。
在市中心地段,餐厅的功能会更综合,它不仅供应周边公司人的午餐,也要服务于购物休闲、商务洽谈甚至旅游观光等人群的就餐需求。这丰富了周边公司人的就餐选择,但也意味着更高的价格。出于每日就餐成本的控制,不少公司人会时不时在便利店购买只需要十几元便当的来做平衡——当然很多时候也是因为中午时间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