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报告/
这些年,上海是如何一点一点变大的?
这些年,上海是如何一点一点变大的?
2018-02-03
城市商业
社区商业
这些年,上海是如何一点一点变大的?
报告作者:
沈从乐 车洁舲
图表设计:
朱颖伦 王方宏

城市的迷人之处在于,它并不仅仅是我们所有生活行为的空间载体,这个空间里曾经发生过的一切也都会在时间上留下自己的痕迹。当我们愿意花时间去整理城市积累下来的信息时,会看到一个宝库。

新一酱之前研究上海的社区商业时,曾经用上海当前的住宅小区的户数规模数据作为基底,推算了上海当前的社区商业潜力空间。回过头来整理材料时,新一酱发现,其实这些住宅小区的数据里隐藏着更多的信息,它们甚至足以还原这座城市过去近70年的建设历程。

先来看看人们当前在上海居住的样子。

这是上海截止2017年12月的居住密度。考虑到上海的租赁市场繁荣,住宅小区整体空置率不高,因此新一酱这里采用了住宅小区中的户数数据在宏观层面上推算上海的居住密度。不过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从链家获取的数据中有一部分小区缺少建造年代数据(它们的户数总和占全市户数的不到5%),因此未纳入以下的计算中。

颜色最深的区域——也就是现在上海居住密度最高的地区,出现在浦西的内环到中环之间,以及浦东沿江至杨高路之间的区域。此外,杨浦的中原,宝山的彭浦-共康,以及长宁的古北-龙柏地区也都属于外围的居住密集区。

最传统的上海市中心,是真的没什么人住了。

新一酱对应找了下整张图上在市中心相对暗淡的那一片的实际位置,主要是老静安区和黄浦区,包含原来的租界区、南京路和淮海路这样的老商业街,以及老西门一带的上海老城厢。这些区域中还保留着很多传统的石库门建筑以及新式里弄和花园洋房。

因此新一酱想,如果把上海现有的建筑按照年代划分出来,也许就能更容易地理清楚为什么这座城市形成了现在的居住格局。

从上图中看,上海目前保留下来的解放前住宅建筑基本都集中在西藏路以西,中山西路以西,肇嘉浜路以北,苏州河以南的合围区域里。此外,外滩北段,以及虹口的鲁迅公园和杨树浦路,浦东的源深地区也有零星的建国前住宅分布。

还需要说明的是,上海的传统建筑在过去的70年里经过大量的城市更新和拆迁改造,很大一部分已经替换为更新的住宅形态。而数据只能反映出现在还存在的住宅建筑,因此这张图并不足够代表1949年前上海全部的居住空间。

建国后,上海出现了一种新的居住空间“工人新村”,这也是现在大家常说的“老公房”的最初形态。

上海第一个工人新村是曹杨新村,第一批新建了1000户住房,后来新建的规模又扩大到“两万户”。这种成片开发的大规模多层住宅小区同步也出现在浦西的的田林、天山、宜川、西藏北路、凉城、曲阳、鞍山、彭浦以及浦东的崂山、临沂、周家渡等区域。此外,上海的郊区也在这个阶段有了一定的居住空间,比如宝山吴淞和老闵行。

接下来的20年里,上海浦西的居住空间扩张主要集中在现在的内环线附近的区域内,原有的新村和小区纷纷扩大规模,沿着内环线(不过这条环线直到1994年才通车)形成了几个明显的高聚集区。浦东的沿江区域则在1970年代从过去星点式的开发变成了连片的住宅区。

更多的郊区住宅区在这一阶段开始出现,嘉定、青浦、松江、奉贤以及原南浦的惠南镇等也有了一定的居住空间。

改革开放的前20年里,上海浦西的居住空间比较稳定地从内环扩展到了中环。高层住宅——现在也都被叫做“老大楼”了——的出现使得原有聚集区的居住密度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在整个1990年代,随着浦东新区的建立,浦东的居住区获得了明显的扩张。沿江区域仍是最密集的居住区,环世纪公园区域和金桥很快融入其中。外高桥、张江、川沙等外围地区也较大面积的独立居住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