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新一线城市研究所发布《中国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的时候,总会有朋友讲,你们应该把香港、澳门和台湾的城市一起纳入榜单排名呀。新一酱猜想,提出这个需求的朋友们一定是想看看二三十年前算得上中国内地城市商业发展样板的城市,现在过得怎么样了。
新一酱自然也是希望这么做的。但港澳台地区与内地城市的商业品牌结构有不小的差别(其中很重要的是内地本土品牌的市场占有情况),并且线上的生活方式差异更为明显,要直接拿现有榜单的维度和数据来评估,并不是科学的方法。基于这一层顾虑,港澳台地区的城市就一直没有纳入新一酱的城市排名对象中。
不过最近新一酱还是手痒试了一下,评估香港与内地城市的商业资源差异。这个尝试的前提是,如果将比较范围缩小至两地品牌重合度较高的餐饮、高级酒店、零售等领域,也许可以得出一些相对有效的结论。
几周前,新一酱刚完成了商圈算法的升级。在这套算法中代入此次研究用到的数据,就能很快看到上海与香港两座城市的商业资源布局差异。
此次用到的门店数据是在新一线城市商业数据库的餐饮、高级酒店和零售品类中选取了国际性品牌以及在较多城市和地区经营的区域性品牌,并增补了部分香港有代表性的本土品牌后得到的(品牌名单详见文末列表)。我们也统计了银行,但抹去了品牌差异,直接计入了所有可以在高德地图上找到的银行门店。
为此新一酱在沿用的聚类和异常值分析(Anselin Local Moran's I)中微调了上次的模型,为不同类型的兴趣点(POI)赋予了新的权重:
餐饮×0.1
高级酒店×0.15
奢侈品×0.25
零售×0.1
地铁站点×0.2
银行×0.02
将所有数据投到划分成500米×500米栅格的地图上之后,蓝色表示商业资源的中心聚集区,而黄绿色表示商业资源的周边蔓延区。
新一酱计算了上图中有颜色的商业区面积,上海大约是香港的3.7倍(上海的总面积是香港的5.7倍)。从形态上看,上海整体的商业资源呈现出从市中心向外扩散衰减的状态,并且在环线上分布相对均衡。而香港的商业资源则明显集中在港岛北岸和九龙南部,从颜色上你能看到这两片区域有大面积的深色,商业资源高度聚集。
这与香港的先天条件有关。在这座城市发展了100多年后,香港1104平方公里的土地只开发了26%——且其中只有7%的土地用来住人。剩下70%多的土地大多是难以开发的山地或者郊野公园。在这种先天禀赋的影响下,香港的城市发展结果也极端接近城市诞生的本质——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高度集中地提供人类生存所需要的设施,以实现效率的最大化。
从这个角度讲,香港的商业开发强度应该算得上内地城市的样板了。在下图的北京、广州、深圳、成都和杭州5个城市中,你也没法找到与香港的商业开发强度类似的城市。
新一酱进一步从商圈的尺度研究了上述7座城市的商业资源密度问题。参考之前的方法,新一酱选出了一批满足栅格本身商业密度高,周边栅格商业密度高,周边栅格商业密度差异小,以及与其越近的栅格商业密度越高这4个条件的格子,并认为它们组合形成的区域可以被称作商业区。
将这些商业区按照识别出的面积上的商业资源指数排序,可以看到7城商圈的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