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修对于多数人来说都是一门逃不掉的必修课。它至少需要修满3个月,并且学费不低,要求还很高——你必须从设计、建材到水电木工泥瓦都摸索一遍。此外还得有过人的数学计算能力,同各色商家以及装修队斗智斗勇。
以下是修过这门课的人留下的成果统计:
每平方米超过1000元的装修费,对于很多人来说是除了买房外最大的一笔一次性支出。但它通常需要花费比买房更多的精力,因为(担心)其中猫腻太多,修完这门课几乎需要“硬啃”。
曾经在老家给自家装修过三次的江良是个“家装老手”,他很清楚自己负责购买建材的半包装修能比全包给装修公司省下不少钱。但是面对上海新家的装修,因为不熟悉建材市场,又没有熟悉可靠的装修师傅,他还是通过朋友推荐,选择了一家装修公司全包装修。
但全包装修的体验比他预想中的更为糟糕。低价吸引客户;设计师神龙见首不见尾,完成设计之后再没有出现;装修师傅不按照设计师的图纸操作;看不见的辅材品质差——这些糟心的事儿,江良都经历了。
装修期间,江良几乎每天都要提早下班,不是去施工现场监工,就是在逛建材市场。发现了装修过程中的各种猫腻之后,江良不得不认真核算装修合同上的每一个项目,甚至和装修工长一米一米地测量核算水管、电线的长度。核算完后,8万多的装修项目竟减去了3万。
“装修公司与工人是按照日薪结算的,但向业主收费时却是按照流程和材料分成了很多单项收费,通过两种收费模式之间的差异,装修公司的利润空间弹性很大。”江良说。
另一个糟心的问题是,装修公司把项目分包给装修工长,装修工长又分包给了水电、泥瓦、木、油漆工,一个工人高峰期间手头有十几户装修业主。各个环节无法环环相扣,他家的装修工期从三个月延长到了大半年。
装修时像江良一样劳心劳力的人并不少。在这个与每个人生活息息相关,但流程复杂、每道工序都专业度很高的行业,业主与装修公司之间存在着太多的信息不对称,这使得装修价格不透明,装修过程的体验糟糕。
而对于装修公司来说,每个业主对家的定义和要求都极为不同,有大大小小一箩筐的个性化要求。难以标准化,让装修行业的现代化进程缓慢,又反过来影响了体验。
装修工长施学飞就时常遇到业主家庭内部都无法统一装修需求的情况。在他最近接到的一单熟人生意中,就曾在业主家里讨论了7个小时也没有定下装修方案——业主家的公公和媳妇对于要不要挪一堵墙始终没有达成一致意见。
墙要不要挪,装修选什么风格,主色定哪种颜色,橱柜用什么样的板材……这些都是装修时不可避免的问题,又都因人而异。
新一酱从互联网家装服务平台齐家网那里要了一些数据,想看一看装修的差异到底有多大。然后就发现,即使按照城市那么粗的颗粒度划分,它们之间的差异也挺明显的。
这里,新一酱用了K-均值聚类的分析法,依据齐家网用户选择的装修风格比例,将27座城市分成了4类。上海单独为一类;广州、深圳、成都等13座城市为一类;北京、厦门等7座东部城市及重庆更为相似;而合肥、郑州等二线城市以及西安则形成了另一类。
齐家网COO毛新勇发现,不同城市对于家装的价格定位、产品的风格需求不同。“山东青岛有一些德国德式的影子;威海靠近日本、韩国,并且来自这两个国家的外籍人士比较多,所以威海日式、韩式的装修风格更多。而上海消费升级的需求更多,使用进口材料的用户多,也更青睐欧式、美式风格。”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上海,它在装修风格的偏好上与所有城市都不太一样。上海选择全国最主流的简约风格的用户比例最低,相较于其他城市,更大比例的上海用户选择了其他风格。
上海对于家装的需求多样性高,更愿意尝试其他小众的风格。在齐家研究院总经理胡志金看来,家装这门生意的区域性非常强,像实创、龙发这样北京的家装公司到了上海后,做得并不理想。上海有其本土的文化,另外一线城市信息量大、人们眼界更开阔,对于家装有更多的想法。
我们可以着重看一下不同城市在装修颜色选择上的偏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