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来自成都的新一酱,在上海的成都北路上班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新一酱特意去研究了一下上海的道路名称——上海市一共有163条以省份和地级城命名的道路(包括街、道、路),整个就是一张摊开的“中国地图”。
这些路名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后,上海为通商口岸之一,第二年正式开埠。当时英法美各占有自己的租界,各国开始在租界内修筑马路并用自己的方式命名。比如,今天的中山东二路曾经是法租界内修筑的第一条马路,命名为法兰西外滩马路。
1862年,英美租界合成公共租界,因为都想用自己的方式命名道路而争执不下。当年5月,英国领事麦华陀发布了《上海街道命名备忘录》,提出了凡南北走向的街道以各省的名称命名,东西走向的街道以城市名称命名的方案。
1865年,当时的上海工部局(即市政委员会)正式通过议案,决定采用中国地名命名租界道路。包括北京路、南京路、广东路、河南路、山东路在内的27条路名就是在那时候形成的。
到了民国时期,这种道路命名方法开始得到政府的大规模运用。1943年,国民政府更改了240条路名,新路名就包括现在的长宁路、溧阳路、华山路等。
1949年,新中国政府更改了35条路名,例如将中正东路改为延安东路。
这时,上海的这张巨幅中国地图才正式形成。
不同的城市,相同的路名,很容易让人在城市中产生错觉。
在《我的名字叫台生》中,龙应台写道,“我这‘台妹’所居住的这个城市,叫做‘台北’,更绝了,它是一张大大摊开的中国历史地图。地图有多大?横走十六公里,直走十七公里,就是一张两百七十二平方公里大的地图。”
在台北西门町,只要你对中国地理足够熟悉,甚至可以凭路名判断方向——找成都路、贵阳路往西南,找吉林路、长春路往东北。
能够这样寻找地方的原因很简单,来自上海的建筑师郑定邦为台北市的街道命名,“他拿出一张中国地图来,浮贴在台北街道图上,然后趴在上面把中国地图上的地名依照东西南北的方位一条一条画在台北街道上。”龙应台写道。
台北的道路命名方式完全模仿了上海,可能的原因是上海是早用中国城市命名街道。
但上海并不是拥有最多城市名道路的城市——比上海更密集一点的路网图出现在青岛,在高德地图上搜索全国338个地级市加“路”、“街”、“道”三个关键字,青岛市返回了176条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