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报告/
中国最好的产业城市在哪里?我们做了8张热门产业地图来看一看 |
中国最好的产业城市在哪里?我们做了8张热门产业地图来看一看 |
2020-10-31
创新
城市产业
产业地图
新兴产业
城市经济
中国最好的产业城市在哪里?我们做了8张热门产业地图来看一看 |
报告作者:
陈舒逸 车洁舲 曾进益
图表设计:
王方宏

每年新一酱发布《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都会收到很多城市政府的问询,通常都集中在要如何提升自己城市的商业魅力指数排名。

新一酱的回答是:如果人们愿意去一座城市,甚至是涌向一座城市,那么与他们一同到来的将是成倍增加的商业需求,以及城市各类资源和要素的配置进入由需求推高的良性循环。

但究竟从哪里吸引到人,是摆在许多城市面前最困惑的问题——它的背后更深层次的,往往是城市是否能找到和建立真正有价值的城市产业布局。

先让我们来看看有哪些城市抓住了近年来最热门的几个产业的发展势头。

新一酱与启信宝合作,选取了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医药、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8个热门行业,并提取了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相应的企业数量。这里我们聚焦在特定产业的企业总数量,通过它们反映出的城市产业集聚度,作为研究全国产业地图分析的切入口。

从上图对8个行业在全国的企业数量分布不难看出,由于行业的建立时间、发展基础以及行业产业链的特性,它们已各自呈现出典型的布局特征。

按照城市中的相关产业企业数量分段,超过一半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企业聚集在头部5%的城市里。

这个在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名单中唯一一个用“新一代”限定的产业,主要包括下一代通信网络、物联网、三网融合、新型平板显示、高性能集成电路和以云计算为代表的高端软件6个领域。

它对资源及工业基础要求较低,但是行业的准入门槛较高,因此明显表现出了资本密集与技术密集的特点。从全国城市布局来看,虽然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相关企业遍及全国,但多数企业明显聚集于特定区域——集聚在同一区域范围内更有利于知识信息的交流,从而实现更多创新。

高端装备制造和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则更多需要考虑城市的工业基础和资源条件,它们都有相当一部分的企业与产品来自传统行业的升级。

高端装备制造业生产的是那些技术更高或附加值更高的先进工业设备,它处于整个制造业产业链核心,需要专业技术、设备和人才的支持,因此主要集聚长三角、山东半岛和京津冀等工业基础较好的地区。

而新材料产业与传统材料、基础化工等行业相关性很高,与这些传统行业的产布局类似,它也表现为明显的东部沿海布局。

新能源、节能环保和生物医药这三个产业的企业分布明显更广,几乎全国所有地级及以上城市都有相关企业,达到了“遍地开花”的程度。

节能环保企业有很多都布局在东部沿海、京津冀、西南地区、长江流域等重点环保治理区域。

而新能源产业在分布上表现出明显的梯队效应。以其中细分的光伏能源制造为例,长三角地区是它最早的制造基地,随着产业链的拓展延伸,江西、河南、四川等地又逐步发展出了硅材料供应基地,在不同地域空间里形成了产业链的构建。

此外,新能源企业分布还与相关新能源资源的自然分布相关,像西北地区主要受益于当地的风电资源,而中部地区则是生物质能集中区域,这两个区域都有比较多新能源企业聚集。

生物医药也是最近几年热门的产业,它被大量城市写入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计划之中。不过生物医药企业虽然在空间上分散,但在地域上又有明显的集中。比如以哈尔滨等城市为代表的东三省区域在生物医药领域具有一定集聚优势。

从企业城市分布的直方图中可以直接看到,大数据和工业物联网产业明显更“新”。它们的发展历程短,与城市的信息技术行业基础和应用场景紧密相关,目前的产业重心都还集中在头部城市。比如深圳的大数据企业总数就占到了全国总量的14.6%。

不同于传统工业的资源驱动、劳动力密集等特点,新一酱这次关注的8个热门的新兴产业都具有知识技术密集、创新驱动和综合效益较高的特点。它们更加关注技术交流、投资效率和创新研发,与城市现代服务业发展也紧密相关。

这也使得它们与城市群的发展形成了更紧密的互动关系。

从城市发展规律来看,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生产要素向区域内中心城市集聚,首先在中心城市催生出了新的产业。而当中心城市的要素聚集到一定水平,城市扩展到足够规模时,内部要素会向外溢出,辐射并带动周边城市发展,形成都市圈,进而形成城市群。

城市群发展又反过来实现了产业配套的完善,为产业发展提供足够的空间资源和市场,推动了区域内各城市相关产业构成的产业集群发挥出优势。

对于这些新兴的热门产业来说,由于它们高度依赖城市空间来实现更高效的资源交换,在城市群集聚中的表现也就更为突出。

新一酱整理了8个行业在各个城市群中的企业集聚程度,长三角和珠三角几乎在每个行业中都形成了集聚优势,京津冀和成渝也在部分行业有突出表现。

长三角城市在高端装备、节能环保和工业互联网企业数量上都占据了绝对优势,城市群内的企业总数分别占全国的53.63%、43.73%和51.15%。

上海是全国范围内高端装备和节能环保产业企业数量第一的城市,它也带动了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长三角内部城市受益于上海的产业外溢和产业转移红利,承接了产业链中一部分功能或成为产业了转移的基地——例如上海的部分汽车工业就近转移到了扬州、宁波、南京等地区。

京津冀在节能环保、生物医药领域具有一定优势,北京和天津企业数量均在全国排名前五。受它们的影响,沧州、邢台、保定在节能环保领域表现亮眼,石家庄和保定也在生物医药行业保持领先地位。

珠三角和成渝的城市加起来构成了72.71%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其中珠三角企业占到了46.41%,成渝企业占到了26.30%。在珠三角城市群内部,深圳、东莞是这个产业的核心城市,它们带动了整个产业在佛山、珠海、中山等城市的发展;而成渝都市圈更多体现为重庆、成都双核发展。

从个体城市的发展来看,长三角区域城市发展优势最为明显。

杭州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和大数据均位列全国前十,也拥有阿里巴巴、支付宝、海康威视、杭叉集团、华东医药等龙头企业。

苏州的特色产业则集中在新能源、新材料和生物医药领域,这里拥有苏州工业园区、苏州吴中经济技术开发区、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一批国家级开发区,其中纳米材料、光伏制造、半导体制造等领域都有一大批技术领先的头部企业。

在二线城市中,长三角区域的宁波、无锡、温州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不同于郑州、长沙和合肥通过政府加大投入、给予土地、信贷、税收等政策优惠的模式引进大企业,宁波、温州等长三角城市则更多的通过普惠性产业政策来引导企业以市场化方式加快攻关。

例如温州推出了产业政策奖励系统,政府通过改善营商环境、奖励企业研发创新、扶持小微成长企业等政策服务,间接推动本地企业创业创新,形成一批中小企业,在企业数量和行业集聚度上占据了优势。

作为城市群的核心,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都在热门新兴产业的集中度上体现出绝对优势。

在新一酱这次的研究范围内,上海的产业发展最为全面,而深圳则特色最鲜明——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数量占到了全国了13.25%,大数据企业占到了14.66%,工业互联网企业也占到了8.11%,都占据了绝对优势。

除了每年安排不低于30%的财政专项资金投入研究领域,深圳这几年在积极引入一流大学和研究中心上的成果也让很多城市眼红。此外,深圳政府还通过政府投资基金投资了重点产业链的缺失和薄弱环节,对产业链企业和核心配套企业建立常态化服务机制,鼓励链主企业联合中小企业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以实现产业链优化提升。

这些真正能够服务到产业发展的政策,使得深圳的产业格局中抓住的都是热门产业中处于起步阶段和正在建立产业格局的产业,快速成为了它们全国中心。

 

填写信息即可获得 5 天免费试用
相关文章推荐
更多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