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报告/
靠特色产业崛起而成就的明星城市,下一步会怎样?| 新一线×启信宝
靠特色产业崛起而成就的明星城市,下一步会怎样?| 新一线×启信宝
2020-11-21
城市产业
靠特色产业崛起而成就的明星城市,下一步会怎样?| 新一线×启信宝
报告作者:
符镇 沈从乐
图表设计:
王方宏

中国城市发展的路径一直都有很多种。

在新一线城市中,有的城市上手就能数出千年历史,数朝古都;有的则是“火车上拉来的城市”,随着交通枢纽的新建成为联通要塞而有了成为大城市的机遇。

而对于很多天然禀赋没有那么优越的城市来说,通过培育特色的产业,实打实地达成经济上的高速成长,并以此为起点提升城市整体的吸引力,可能是效率最高的捷径。

大连就是这样一座城市。

1998年前后,依靠当时日本外溢的软件外包服务业务需求,大连在城市的西南部郊区建设了大连软件园。在随后的20多年时间里,大连先后引进了松下、索尼、IBM、GE、埃森哲等一批外资IT公司作为其北亚软件研发中心或业务处理中心,又培育了东软、文思海辉、华信、亿达信息等一批本土软件企业。

全球软件和服务外包中心成为了大连重要的标签,也让它成为了一座因特色产业而被充分关注的“明星城市”。

新一酱与启信宝合作,梳理了过去20年大连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企业数量变化。从上图可以很明显地看到,大连的软件行业经历过两个快速发展期。

第一阶段是从1997年大连提出发展软件业开始到2008年,这段时间是大连与日本合作的高峰期,大量订单来自日本,大连软件园也提出了建设“中日软件产业合作战略门户”的目标。

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大连的软件业也进入了长达四五年的调整期,新增企业数量不多,且行业整体面向日本的服务逐步减少,引进欧美公司,服务欧美市场的动作逐渐多了起来。2013年之后,大连的软件业重新复苏,企业数量又进入了一段新的高速增长期。

对于一座城市来说,产业发展带来的并不仅仅是与之紧密相关的生产总值增加和从业人口增长。

只要是新发展的产业,都需要城市能够提供新的物理空间,这推动了城市的建设。

而新产业从其他城市吸引而来的相关人才,则同步对城市的服务能力提出了大量新增的需求——他们衣食住行的一切都需要更多的人来提供,城市里各色各样的服务业及服务人口也随之增加。

在2005年以前,大连的常住人口是小于户籍人口的——你可以简单粗暴地将这两个数值相减,常住人口大于户籍人口的情况通常被定义为“人口净流入”。2006年,大连一下子成为了人口净流入城市,且净流入的人口达到了31.4万人。

要是将大连的净流入人口与大连软件业的从业人数放在一起,则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它们几乎一致上升的走势。从2008年到2013年,大连软件业的从业人口增长了近3倍,大连的净流入人口也由29.7万人提升到了100.3万人。

城市空间的扩张也同样显著。

新一酱把所有大连软件相关的企业按注册时间落点在地图上,并计算它们的聚集区域。你可以注意观察地图左下角的区域。从2000年起,大连软件园及后来一大批软件相关园区聚集的大连高新区,从一开始就是大连软件企业聚集度最高的区域——站在大连全市的角度看,这个区域的企业聚集度颜色始终最深。

20多年软件企业的持续聚集,使得大连在高新区形成了两个重要的产业园片区。

按时间序列来看,集中在大连高新区内的各个软件产业园沿黄浦路、旅顺南路逐步向西南方向的纵深布局,在东侧形成了七贤岭软件产业化基地,更西侧则成为了旅顺南路产业带。

如今,以产业园模式将企业在空间上形成集约式发展,已经是各个城市发展新兴产业最为标准,甚至下意识会想到的发展方式。但在20多年前,大连软件园的探索算是在国内做得最早的一批。

产业园区模式的特点之一,就是将同类企业集中到同一空间下,共享各类配套设施,并提供规范化的企业服务,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也可以让产业链内部及上下游之间形成更便捷的协作。

而又因为产业园区通常都选址在城市的新发展区域,产业发展的同时,城市也随之兴建。

大量软件企业入驻大连高新区之后,这片区域也渐渐有了更多人想要住下,他们工作和生活的需求也使得这里产生了商业需求。大连高新万达、锦辉购物广场等商场的进驻,使得高新区的商业氛围逐步成熟。在新一线知城数据平台城市商圈地图所列大连商圈实力排名中,高新万达已经是大连的第五大商圈。

从数据上看,大连的软件产业仍在增长,但与曾经的快速发展期相比,后劲略显疲乏。

而在新一酱每年发布的《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中,大连整座城市的综合商业魅力指数从2018年起跌出全国前19位,从新一线城市滑落至二线城市,并走势一路向下。如果展开各维度数据进一步分析,大连的城市人活跃度和人才吸引力出现下滑,城市的创新动能衰退。

在明星城市的发展轨迹中,明星产业的带动是第一步,由此带来的人才吸纳、商业聚集以及城市发展都得以让一座城市显得未来可期。

但很多时候我们往往以为这就足够,却忽略了更为重要的第三步:通过城市人口迁入的红利,形成城市更为综合发展动能,摆脱对单一明星产业的依赖,才能真正从“明星城市”跃迁为实力城市。

与20年前的大连非常类似的,贵阳在2014年提出了《大数据产业行动计划》,将大数据产业作为重点投入和扶持的城市战略性产业,通过全国性的招商引资,吸引大型互联网企业将数据中心设立在贵阳。

也是在这一年,横跨贵阳市和安顺市的贵安新区被批准设立为国家级新区,目标也是要建成“全国大数据产业集聚区”和“全国大数据应用与创新示范区”。

考虑到贵阳的大数据产业中还包含了贵安新区的部分,因此上图中我们统计了贵州全省的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企业。与产业政策相一致的,从企业注册数量来看,2014年同样也是贵州全省的大数据乃至互联网行业的元年。

不过从2018年开始,贵州省新增互联网注册企业的数量开始出现滑坡。

包括我们对这些互联网企业的空间位置展开分析也能看到,即使到最近,贵安新区的互联网企业只有少数几个据点,企业总量与贵阳市内的相关企业相比也有数量级的差异。贵安新区还没有出现成为贵州大数据产业核心的势头。

贵阳大数据产业的发展还没有进入到稳定期。

当然从城市整体发展的角度,我们还是看到了贵阳通过大数据这个明星产业的一些变化——苹果、高通、华为、腾讯、阿里以及三大运营商都将数据中心设立在贵州,这座城市在短短五年里成为了很多企业的数据中心、呼叫中心或者人工智能基地,相关人才也逐渐聚集。

在贵阳最大的花果园小区,已经聚集了超过40万的人口,居住功能和小企业的办公空间混杂在一起,城市的年轻和活力充分展露。

最近五年里,贵阳也能算得上是新的“明星城市”,从大数据产业布局与增长,到城市活力向上,改变了这座城市,也带来了希望。然而它的生命力能够维持多长时间,依然需要城市综合发展的考验。

 


填写信息即可获得 5 天免费试用
相关文章推荐
更多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