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报告/
我们真的会失去商业街吗?
我们真的会失去商业街吗?
2019-03-16
人气商圈
商业街
我们真的会失去商业街吗?
报告作者:
沈从乐
图表设计:
王方宏

上海终于不再一直下雨了!新一酱和大家一样感受到了春天,甚至心痒痒地想把工位搬到户外去。

这个季节,在街上慢慢逛着晃着的人变多了,街道显然成了大伙在城市里最有乐趣的开敞空间。

有一个问题是,你们走在街道上,都会做些什么呢?

新一酱回想了下,最近几年即使自己很享受街道的空间,却很少“逛街”了。我们这一代人当下对街道的使用,更多的是把它当作一种休闲空间的选择。它们的重要性在于和朋友交谈、聚会、散步,而不再像小时候那样更多把街道视为购物场所——那些仍然存在的商业街,基本都成为了游客或是上一辈人的目的地。

这也是新一酱今天想和大家讨论的话题:当我们对街道的理解改变了之后,商业街是不是就没法生存下去了?

在开始讨论之前,我们先来划定一个研究范围。

在特大规模的城市里,典型的商业街通常都位于市中心或者老城区里。这些街区在过去数十年甚至超过一百年的时间里,都是城市功能高度混合的区域,积累了厚重的商业氛围。后来它们又多少得到了一些保护,使得现代商业的空间形态很少侵入。

因此,新一酱在北上广三座城市里,分别选择了一批被认定为历史街区(北京称它们为“文化精华区”,上海叫“历史文化风貌区”,广州则为“历史文化街区”)的区域作为这次的研究对象,对其中的街道和沿街的商业门店展开分析。

广州的历史文化街区总面积比较小,算上内环外的新河浦和华侨新村也只有6.18平方公里。北京的这个数字是11.21平方公里,而上海由于包含虹桥路、江湾等内环外的区域,历史文化风貌区的面积达到了27.33平方公里。

直接按面积来计算这些区域里的商业网点密度,广州历史街区的密度可以达到2498家/平方公里,是北京的4倍多,上海的2倍多。如果跟上图中划出的传统中心城区比较,广州历史街区的商业密度也比整个老城高出50%——由于历史街区中包含了较偏远的区域,上海的这两类区域相比反而是浦西内环整体密度更高。

历史街区大多是中国城市中街道肌理最为细密的区域,这也使得这些地方的商业几乎都需要沿街排布。而街道两侧的店铺够多够密,才有可能形成一条商业街。

新一酱首先根据历史街区内的店铺沿街性做了一轮筛选:将街道中心线两侧30米范围内的商铺算作沿街店铺的话,就可以计算出各片街区里的沿街店铺占比。由于全部位于北京二环内的历史街区极少出现大型商业体,它的店铺沿街性明显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