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中心上班,但住在1个小时通勤时间以外的地方,这种情况在一线城市的公司人中并不少见。
南翔、安亭、赵巷、泗泾、九亭、浦江镇、周浦、北蔡、唐镇、高桥、大场镇,这些地名过去大都是上海远郊的传统市镇,而现在,它们更多作为拥有密集居住人口的地铁站而被知晓。
如果没有在这些地铁站点附近居住过,你对它们的印象往往模糊而又统一:位于地铁线路的中末端,早晚高峰时吞吐着行色匆匆的人们,大量颜色各不相同的共享单车堆列在地铁站口……
从城市功能的角度看,这些地铁站点可以被粗暴地归为“睡城”一类——它们周边几乎都以单一的居住功能为主导,没有太多的办公氛围,附近的商场也以服务居民日常生活需求的邻里型为主。
在上个月发的《用商产住大数据把348个地铁站分10类,我们找出了上海的“超级核心区”》中,新一酱通过机器学习聚类算法,以上海的每个地铁站周边1km为研究范围,从居住、商业、办公和人群属性四个角度设置了14个数据维度,获得了10种地铁站分类。
它们之中有6类是城市复合功能区,我们已经详细分析过了。这次专门和大家聊一聊4类居住功能主导区。
这222个居住功能主导区地铁站,往往属于城市较外围的地理圈层,城市核心的商业与办公资源在这里出现了明显的衰减——平均而言,居住功能主导区的工作人口数量、品牌商业集聚度与文化娱乐商业集聚度等指标都仅为城市复合功能区的1/10。